(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

上传人:初**** 文档编号:144550257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11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精编(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经理培训)国学概论MW文档1、国学概念的意义“国学”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响亮的一个概念,它的基本意思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说起这概念,它并不是“国产”的,而是十八、十九世纪日本人的发明。只要我们到日本各地的图书馆去看看就会发现,日本人在图书目录分类中,就把关于他们本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的著作列在了“国学”一栏里。他们所说的“国”,是指他们本国,是和洋学对立而提出的。在上一轮的世纪之交,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便把这个概念引入了中国。中国古代也有“国学”这个名词,但概念与现在所说的国学不一样,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这在周朝就出现了。比如周礼春官乐师就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

2、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立学校。清代乾隆时有个叫刘绍攽的学者,刊刻过一本国学讲义,就是他在国学中教授学生的讲义。我们叫“国学”,外国人则叫汉学。以前我们国人也曾叫过“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中学”就是指“中国的学术与文化”。但“中学”或“汉学”,只是一个隐去主体立场、缺少情感维系的科学名称,而“国学”则寄寓了中国人无限的爱国情感,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国学的基本分类“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传统文化的代码,尽管是近代的事情,而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则应该从孔子算起。是孔子建立了中国经典体系与文化学统,从而也开始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关于传统学术的分类,筹划最

3、早的是孔子,影响最大的是隋书经籍志,最为合理的是章太炎先生。孔子最早办学,在他的“孔子学院”中,根据学生自己的优长,分了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曾国藩按义理、词章、考据的学问分类,把德行与政事都归于了“义理”,把言语归于了词章,把文学归于了考据。看来德行应该是关于道德理论的,是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如同今天大学里的“政治系”。“言语”科,相当于“语言系”,“政事”科相当于“行政管理系”,“文学”科相当于“文献系”。孔子的这个分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分类,而是从教育的结果所体现的特点说的。因此并不完全适合于传统学术。长期以来,学术界通用的是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这个分类是从隋书经籍

4、志开始,像清朝皇家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是按这四部来分类的。“经”中包括了“五经四书”,即传统儒家经典。“史”包括正史与各类历史性记述,像方志地理也都归于了这一类。“子”包括了诸子百家,像三教九流都归到了这一类。“集”包括了各种诗文集子。这个分类基本上能把中国传统学术全部包容进来,而且也易于理解。但它把“小学”即关于文字、音韵的部分,归于了经学。这在现代人看来,就不好理解,也不太合理了。因此章太炎先生讲国学,在传统学术分类的基本上,把“小学”专列了出来。这样就分成了五类,即: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从研究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五类蕴含五个方面的意义:小学,这是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经学

5、,这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这是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诸子,我们也可以称作“子学”,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这是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当然我们要注意到学术的发展,国学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该不断吸收和接纳它种文化,发展自己,丰富国学之府。小学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据古学记载,古代是八岁上学的。大戴礼记保傅篇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髪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所谓“小艺”,就是识字、算数、待人接物的礼节以及洒水扫地之数的劳动技能。如宋朱熹大

6、学章句序就曾解释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识字。因为入学主要是读书,而读书必先识字。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因此艺文志里把十种“文字学”书归在了“小学”类中。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困惑,这些东西那样艰深,连学者都不一定能搞懂,古代的小学生怎么能读懂呢?其实这是因为古今语言变化造成的隔阂。就拿尚书来说,这不过是古代的一些政治报告、告示之类的东西,它只能是当时的大白话,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听懂、能看懂的。可是在

7、今天读来,却是那样艰涩。正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才出现了训诂学、音韵学。古代把“小学”类放到了“经部”,是因为这是读经书的一个基础。要想通经,必先通小学。由小学入经学,这是一条传统的治学之路。同时“小学”作为一门学问,也是由研究经典文字开始的。我们在这里讲“小学”,目的也是为了阅读包括经典在内的古书。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管钥。要想读隋唐以前的书,没有小学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在中国所有的学问中,这是最基础的一门学问。只有它,才能帮助我们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章太炎先生当年讲国学,最重视的就是小学。他在给钟正懋的信中就明确地说:“仆国学以说文、尔雅为根极。”在国故论衡小学

8、略说中,也称小学是“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而最主要的一块是“文字学”。中国文字有三个要素,即形、音、义。因为特殊的方块形体,形成了说文解字系列的研究著作,以及“古文字学”这门学问。因为读音有古今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后来的“音韵学”一科;因为字义的古今的变化,因而有了“训诂学”一门。即如宋代学者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所说: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文字什么叫“文字”?“文”指的是象形字,因为是“错

9、画”而成,故谓之文(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字”指的是合体字。字有生的意思(说文:“字,乳也。”广雅释诂:“字,生也”),因是由“文”滋生出来的,所以叫“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混言之则曰“文字”。正因如此,许慎才把他的大作叫作说文解字。所谓“文字学”,就是关于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知道文字形意的“所以然”,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学问。今存最早的一部文字学著作是说文解字,全书十四篇,分五百四十个部首,这代表了先民对事物的基本分类。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书中推究六书之义,造字之本

10、,言简意赅,精密之至。其存字形,上接金文、甲骨文,下启汉隶。这对于文字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像贝系列的字,如财、贫、贪、贡、货、赈、费、赠、赏、贷、赊、贿赂之类都从贝。说文说:“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反映的是古代的货币交易情况。如“凶”字,说文说:“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凶”字所从的凵,代表的就是陷井。古代因猛兽甚多,人们想出了用陷阱的方式制服野兽,常挖陷阱,上盖草木枝叶及泥土等物做掩盖,这就是“凶”所从的“乂”。但生人不知往往会陷入其中,所以叫“凶”。像“州”字,说文说:“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

11、州。诗曰:在河之州。”在洪水泛滥时,人居就高地而居,周边是水。所谓的九州,就是当时人所居住的水中高地。后来行政区域划分中有一级叫州,现在还有霍州、株州之类的名称。这反映的是人类早期的生存环境。牙齿反过来讲,懂得文字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处认识现存的事物。比如“取”字,在现代汉语中是获得、取得的意思,可是为什么要写作从耳从又呢?说文说:“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在古文字中,取字像用手执耳之状。根据说文的解释我们得知,在上古时代,人们狩猎或作战时,要把捕获到的野兽或战俘的左耳割下来,以割取耳朵的多少来计功。所以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说:“得禽兽者

12、取左耳,当以计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如果用今天的概念来理解,“获”就是“取”,为什么还说“获则取之”呢?这里的“取”就是割取左耳的意思。从这个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古代战争的习俗。农村中大人有时用割耳朵吓唬孩子,显然就是这一习俗在语言上的残存。因为被捕后割去耳朵,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所以“耻”字从耳。从前体罚学生,也常采取揪耳朵的办法。广东粤语地区,在孩子游戏中用弹耳朵的方式羞辱对方,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说:“羞!羞!羞!,羞掉耳朵打烧酒。”其源即在于割耳朵的习俗。汉字中有个“聑”字,这就是“妥帖”之“帖”的本字,说文说:“安也。”为什

13、么能解释成安呢?因为战争结束,两只耳朵还好端端地长在头上,得以全身而归,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被羞辱。这个意思也是由割左耳朵的战争习俗衍生来的。“取”由捕获的意思,引伸出了获得、收受的意思。我们再从“取”字入手,来看“娶”字。说文说:“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从许慎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娶妇”的原先是写作“取妇”的。后来因妇是女性,才加“女”字写作了“娶”。但为什么字从“取”呢?由以上取与“捕获”的联系,不难发现“取妇”与古代抢婚习俗的关系,是用暴力来取得妇女的。在周易爻辞中屡见“匪寇,昏媾”之文,意思是说:以为遇到了盗寇,结果不是,原来是为婚媾而来的。结婚的“婚”字,为什么从“昏”?而且

14、原来要写作“昏”?就是因为抢婚者往往是黄昏视线模糊、认不清对方面孔时进行的。后来则演变为黄昏时行婚礼。说文说:“婚,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昏,昏亦声。”“取妇以昏时”,这是古俗;所谓“妇人阴也,故曰婚”,这是汉时人昧于何以昏时行礼的原因而作出的“想当然”的解释。白虎通嫁娶篇说:“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妻子的“妻”,小篆写作,像一支手抓住女子头发的样子。金文中上面的“中”象古“齐”字头形,所以林义光文源说“从又持女,齐省,齐亦声。”“从又持女”,所反映的也是抢婚习俗。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编谈到抢婚制时曾说:“今俗亦尚有存其馀习者,如婿亲迎及门,妇家

15、闭门,妇家儿童常哗逐媒妁之类皆是。”再如我们看到很多灵堂所设立的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都呈上尖下方形,还有墓碑以及庙里的石碑,都是这种形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懂古文字,一眼即可发现,这其实就是“且”形的翻版。甲骨文中,“祖”字没有示字边,只书作“且”。上呈尖状或半圆状,酷似男性生殖器的模型。说文说:“祖,始庙也。”这是说,祖是奉祀祖先的宗庙。因为与祭祀有关,所以后来加了“示”旁。而祖庙中象征祖先的“且”,就是巨大的男根模型,这显然是生殖崇拜的反映。谷梁传文公二年说:“无祖,则无天也。”范宁注:“祖,人之始也。”人的生命是从那里来的,无祖则无己,因而尊祖祭祖便成为人生的大事。后世的灵位牌、墓碑等

16、,皆是由此演化而来的。再比如我们把第三者称作它,这也是很难理解的。但结合古文字看,这便可了然。张舜徽先生在广文字蒙求中说:“蛇古字当作它,其形为。说文: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以前农村中有一种很流行的禁忌,便是对于平日最为可怕的东西,如虎如鬼习惯于用那个东西来代替它的名号,而不敢直呼其名,这恐怕是远古传下的遗俗。推想我们的祖先为毒蛇所苦的时候,熟人见面便问:近来没有那个东西为害了吗?于是展转引伸,它字便成为第三者的称呼,作彼字用了。”第三、汉字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为13个亿,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19%。比欧洲四十五个国家人口的总和(7.28亿)还要多近6个亿。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