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

上传人:初**** 文档编号:144550228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14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精编(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经理培训)国学考试总复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复习题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

2、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12.

3、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

4、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C.礼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5、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B.见C.

6、知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

7、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

8、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

9、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10、。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

11、最早出自(B)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50.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B)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

12、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13、。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学而优则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A.文化知识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的精神。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C.由博反约D.因材施教60.宋代开国

14、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A.大学B.论语C.孟子D.中庸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A.教材B.教师C

15、.教法D.学法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D.博学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