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46117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2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人民选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 东西方的先哲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4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材料二他(亚里士多德)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9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提炼、概括历史信息能力。可以从教授的典籍、道德和科学范畴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

2、问地位可以从精神觉醒、科学兴起、社会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答案】(1)孔子以六经和六艺(或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伦理规范,相对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既讲授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或人文科学),又教授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结合。(2)成为西方人文主义之源;西方先于东方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推动西方社会的发展。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大同世界,关键就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弘扬和推行仁政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因此

3、,孔子主张要自觉修行德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有关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重点论述了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品德培养和以“善”为最高目的的教育理念。材料二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他说:“见而识之”,就是要多见,并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知识被遗忘,通过接触感性事物,人们就可以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知识。以上材料均摘自论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相同点。根据

4、材料二说明孔子与柏拉图学习观的不同。(7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们观点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的相同点在材料一中可直接归纳出道德教育;学习观的不同把握“孔子主张学习要通过闻和见,要直接接触外界事物,通过阅读书籍来达到博学”、“柏拉图认为学习即回忆,主张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第(2)问的认识注意把握孔子是教师主导、而柏拉图则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即可。【答案】(1)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重视道德教育。孔子认为学习应从外界获取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外界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5、(2)孔子强调从外界获得知识,容易形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柏拉图的内在的回忆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容易导致知识的零散和不系统,两者取长补短为最佳教学方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

6、顺。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为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8分)【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

7、学知识回答。如结合材料“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归纳回答孔子主张。联系儒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地位及变化回答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城邦以正义为原则。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材料的中心含义回答第二小问,主要有法治和道德两个方面。【答案】(1)主张:按照君臣名分之礼、以德治国。影响:后来形成的三纲五常成为维护专制封建统治的工具,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通过实现正义、法治、中道来

8、建立社会秩序。通过法治实现正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加强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4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

9、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1)根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等信息可以看出其要求为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实行德治、礼治。第(2)问根据材料中

10、“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可以看出标准为能否使公民向善,根据材料中“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可以看出主要因素包括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第(3)问依据孔子的德治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立法使人们变好,可见二人都比较关注人的道德,由他们的观点主张可以得出一要提高公民素养;二要加强执政者自身建设,通过立法规范人的行为。【答案】(1)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理念:德治(或仁治);礼治。(2)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3)共同点:道德与政治存在内在联系(或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借鉴价值:治国者良好的自身修养;公民

11、法律意识的培养。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柏拉图在雅典建立学园,讲学布道并造就了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哲学宗师的时候,被后人誉为“亚圣”和“东方柏拉图”的孟子也在与西方圣哲们思考着同样的问题人性与治国。(1)在人性问题上,柏拉图与孟子的观点惊人相似,请指出这一观点的核心。(2分)(2)柏拉图和孟子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5分)(3)两位思想家都从人性问题出发,却提出彼此完全不同的治国方案,请简要分别概述。(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和孟子的主张及其治国方案。第(1)问,通过比较可以知道两个都主张“性善论”。第(2)问,两人的主要观点属于基础知识,指出其主要思想即

12、可。第(3)问,注意从两人治国方案的角度比较其差异。【答案】(1)性善论。(2)柏拉图的思想核心是“理念论”。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性善论和天命观。(3)柏拉图从当时希腊城邦日趋衰落的现实出现,提出了“理想国”的治国方案。孟子从当时社会大变革着眼,发展了孔子思想,主张建立“仁政”国家;孟子思想核心是民本,主张轻徭薄赋,宽政薄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生活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过多的饮食和过少的饮食都会损害健康。惟有适度才能带来健康,并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德性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

13、善和极端的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材料二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亚里士多德正义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政治机制的运行以法律为最高原则,并为法律所制约以道德优良的生活为宗旨而既能治理又乐于受治的人们美德乃是牵涉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它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多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他对“中道”作出了怎样的评价?(6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与孔子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何不同?(3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相同点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惟有适度才能带来健康”,明确其适度原则;根据材料一“德性就是中道”,明确中道就是美德的表现。第(2)问理清材料二中“法律为最高原则”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抓住材料中的“中庸”“中道”“道之以德”“道德优良”“树立社会秩序”等信息加以概括比较,注意表述的层次性。【答案】(1)主要原则:适度原则。评价:中道是美德的表现。(2)不同:强调以法治国。(3)相同:中庸;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