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

上传人:国家****【运... 文档编号:144505505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足跟痛的体会更新日期:2011-08-05 点击: 李玉梅 足跟痛也称足骨痛,指足跟底及足跟疼痛。笔者运用针灸辨治此病30余例,疗效满意。兹介绍于次: 1风寒湿滞 证候:足跟底疼痛,甚或剧痛,行走或站立时更明显。疼痛从足跟沿后侧向上发展,足跟底不能着地,行走困难。有时足跟部肿胀,两足跟部窜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病机为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经气阻滞。 治则: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取穴:主穴:督脉、跟中;配穴:足空、足风府、内跟骨、中焦俞。 操作:督脉、跟中、足空,用捻转泻法。督脉隔生姜灸35壮,壮如麦粒大,以红晕为度;足风府、内跟骨,用捻转补法,其中内跟骨透外跟骨;中焦俞,用平补平泻法

2、,可兼服独活寄生丸,每次9g,23次/d。风湿重者加昆仑、中脉,昆仑温外灸2030分钟;寒气盛者加太溪,隔生姜片或附片灸3壮,或用其条温和灸30分钟。 2气滞血瘀 证候:足跟部疼痛,肿胀,有瘀斑,不能行走与负重,有时刺痛。舌质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病机多为外伤引起气血瘀滞,阻遏经气。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取穴:主穴:跟中、跟陵泉;配穴:顾步、阳郄、中昆仑、阳跷。 操作:跟中、顾步、中昆仑,用捻转泻法;跟陵泉、阳郄、阳跷用呼吸泻法,跟陵泉用温针灸30分钟。可兼服三七粉,每次5g,3次/d。也可用三七粉10g,用食醋调敷局部。 3肝肾亏虚 证候:足跟部疼痛,有时隐痛,酸胀,双足乏力,行

3、走不利,胫膝酸软,怕冷,麻木,有时向上放射。舌质红少苔,脉细弦。病机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有关。 治则:补益肝肾,舒经活络。 取穴:主穴:太溪、督脉;配穴:下申脉、下昆仑、髓府、足穴卯。 操作:太溪、督脉、下昆仑、足穴卯,用呼吸补法;下申脉、髓府,用捻转补法;督脉、太溪,隔黄精片灸35壮,壮如麦粒大,以红晕为度;足穴卯,平补平泻,可兼服杞菊地黄丸,每次9g,3次/d。 有足跟骨刺者,可以配合用“T”形按摩器按摩,疗效较好。 4验案举例 陈某,女,71岁,1994年6月16日就诊。左足跟骨及足底疼痛1个月。患者1个月来左跟骨疼痛,夜间剧烈,有时烧灼样疼痛,疼痛从足部沿下肢后侧外缘放射至臀部,上下窜痛,头痛、头胀、失眠、四肢乏力,纳差、二便调。体检:Bp:20/12kPa,左足底及足跟部肿胀,有压痛,但不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足跟骨拍片:跟骨骨刺形成,诊断为肥大性跟骨炎,跟骨骨刺。辨证为风湿入络,气血瘀滞。取穴:下昆仑、跟中、固精、中焦、然谷、足中枢,温针灸30分钟,固精隔附子片灸5壮,壮如核桃大。经治疗6次,临床症状消失。继用独活寄生丸调理善后。1年半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430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