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4501270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蓉城名校联盟2017级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以特定的方式增加生物膜的面积B. 叶绿体产生葡萄糖,线粒体分解葡萄糖C. 既能产生还原氢,也能消耗还原氢D. 含有DNA,可以进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答案】B【分析】1.线粒体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化学组成为DNA、RNA、磷脂、蛋白质。为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突出形成嵴。在内膜(嵴)和基质中,分布着许多与有氧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类。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工厂”。2.叶绿体仅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化学组成为DNA、RNA、磷脂、蛋白质。叶绿体为双层膜结构,基质内分布着许多由

2、片层结构组成的基粒。在基质、基粒的片层结构的薄膜上分布着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在基粒片层薄膜上还分布有叶绿素等色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详解】A、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加生物膜的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增加生物膜的面积,A正确;B、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线粒体的基质产生还原氢,线粒体的内膜消耗还原氢,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产生还原氢,叶绿体的基质消耗还原氢,C正确;D、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遗传物质DNA和核糖体,可以进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考查学生的识

3、记理解能力。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B. 可以选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C. 可以选用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和斐林试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 可以选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作为染色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答案】C【分析】1.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2.龙胆紫、醋酸洋红液和改良苯酚品红染

4、液均可给染色体染色。【详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无色,且含DNA和RNA,可以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正确;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B正确;C、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C错误;D、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5、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3.农历2019岁末,临近春节,湖北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并出现死亡病例和扩散现象,经科学检测,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被该病毒突破,第三道防线就会发挥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病毒先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侵入宿主细胞后,才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B.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需要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和淋巴因子的刺激C. 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该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坏死D. “新冠肺炎”治愈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6、可以用来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答案】D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中,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结合,激活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再次免疫反应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产生二次免疫反应。【详解】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第一个阶段相同:大多数病原

7、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所以病毒进入机体会同时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B、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B错误;C、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该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凋亡,不是细胞坏死,C错误;D、抗体可以与相应的病原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新冠肺炎”治愈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可以用来治疗“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D正

8、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4.用3H标记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DNA双链,将该细胞转至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该精原细胞的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B.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则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不一定含3HC. 若子细胞中基因组成不同,则该精原细胞的DNA只复制了一次D. 若子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答案】C【分析】雄性动物精巢中的某个细胞,经过连续分裂后形成四个大小

9、相等的子细胞,则该细胞可能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等大的细胞是精细胞,该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也可能进行的是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等大的细胞是精原细胞,该过程中DNA复制了两次。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3H标记,该细胞再经过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3H标记,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8条。【详解】AB、用3H标记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DNA双链,将该细胞转至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

10、裂,则DNA复制一次,因为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DNA分子都含3H,其中核DNA分子位于染色体上,会随染色体精确地平均分配到4个子细胞中;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说明该精原细胞进行了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于DNA复制了两次,第二次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一条含有放射性,一条不含放射性,由于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所以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含3H的核DNA分子数为08个,但不会出现四个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放射性,AB正确;C、若子细胞中基因组成不同,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该精原细胞的DNA复制了一次或两次,C错误;D、若子细胞中性染色体

11、组成不同,则该精原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致,同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从第一次分裂情况逐次考虑,并且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是随机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紧扣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5.如图为研究某一种群迁入两个新环境(理想环境和适宜生存但条件有限环境)后围绕种群数量变化而建立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中对Y的含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若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

12、数量B. 若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C. 若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或-1D. 若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增长速率【答案】A【分析】“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种群的增长率为恒定的数值。“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而非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因为种群数量的起点不能为0,A错误;B、曲线为有限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

13、的S型曲线,B正确;C、曲线代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的相邻世代种群数量的倍数关系(即)或增长率(即-1),它们都稳定不变(且必须1),C正确;D、曲线为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曲线,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要注意曲线的起点,表示种群数量的曲线一般不是从0开始。6.取样调查法被用于许多生物问题的研究,“随机取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下列调查中一定没有采取随机取样的是( )A. 调查成都市人口中色盲的发病率时对人群的取样B. 调查贵州某地“百里杜鹃花海”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频率时的取样C. 调查龙门山脉野生大熊猫时,发现一只

14、,套环并编号一只D. 用样方法调查某闲置农田中蒲公英的种群数量时采用等距取样或五点取样【答案】C【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以上都是对于数量较多的种群进行的估算方法。而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详解】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大种群基因频率都是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大熊猫稀少且个体大,发现一只编号一只,属于调查方法中的逐个计数法,没有进行随机取样;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和五点取样是强制性的随机取样,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不同目的的取样调查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调查实验的理解能力。7.干种子萌

15、发过程中,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Qo。)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假设呼吸底物都是葡萄糖)。回答下列问题:(1)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012 h之间,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以 _细胞代谢的速率。(2)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1230h之间,细胞呼吸的方式有 _,依据是_。(3)胚芽出土后幼苗的正常生长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离子。研究发现,水稻幼苗吸收大量的SiO44-,而番茄幼苗几乎不吸收SiO44-,请设计实验对这种选择性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_。(4)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此特性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 _密切相关。【答案】 (1). 加快 (2).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 (4). 配制(适宜浓度的)含SiO42-的(完全)培养液,将(等量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在该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SiO42-剩余量 (5). 种类和数量【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后代谢加快,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和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可知当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相等,当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时,不吸收氧气,只释放二氧化碳,当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