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500518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起源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 并且懂得了用火。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

2、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eisi),教民农作。,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代替。这一变化,标志着人类的社会结构有了新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提高,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 社会分工进一步扩 大,教育的目的更 加明确,内容更加 丰富,形式更加多 样了。,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的教育:制作石器、骨针、取火、渔猎、耕种。 2、生活习俗的教育:公有观念、尊老爱幼、氏外对偶制度、生活习惯、成人礼。 3、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 4、原始艺术教育:歌舞、绘饰、雕

3、刻。 5、体格和军事训练。,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1.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物质条件大致具备;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因为要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 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 专门的指导和学习,就 是说必须经过有组织 的学校教育。,仓 颉(ji )创造汉字的人,教育的内容,1、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2、“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3、强调礼乐之教;,成均之学,“成均”乃是乐

4、师作乐的地方。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这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而从事这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弟。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进行学习。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化的趋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虞庠(y xin)之学,庠:“虞庠之学”。 孟子:“庠者,养也”。古籍中记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庠”在原始公社的最初含义,就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这项工作是由老年人担任的。他们一面负责饲养牛羊等牲畜,一面兼顾看管少年儿童。久而久之,“庠”就由单纯饲养牛羊的场所演变为敬养

5、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方了。敬老和孝的教育,也就成为虞庠的重要内容。从虞庠的教育内容及施教人员的设置来看,庠学已有专门化的趋向,同成均一样,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西周的社会概况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 青铜器 农业与手工业分工(手工业发达,有“百工” 之称) 科学知识的萌芽:

6、天文学(历书) 医学 文学,(二)宗法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 组织形式。宗族分为大宗、小宗,这一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贵族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统治网。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二、夏、商、西周的学校,(一)夏、商的学校 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总的发展来看,夏朝应该已经正式建立学校。 夏代有“庠” xing “序” “校”三种学校的雏形。 “序者,射也”, “夏后氏以射造士”,说明夏是用射箭的技术训练学子。,有关学校的记载,商代的学校名称有“庠”“序” “学” “瞽gu宗”等。 “瞽宗”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

7、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即所谓“以乐造士 ” 。 教师由国家职官担任,教育的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军事和一般文化知识。,学校发展简图,序,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夏朝的“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夏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们“伪政尚武”,是武人专政,故有“夏后氏以射造士”之称。夏朝的“序”把练习骑射做为教育内容,含有武士教育的意义。,校,校:说文:“校,从木,交声”。孟子中说:“校者,教也” 。夏朝的“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十分严格的各项考核。据

8、考证,“校”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序”略晚一些,其教育意义则比“序”更大一些。所以夏朝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学校课程内容,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西周后期:由于政权的稳定,学校教育的重心开始转向礼、乐。学校已不再重视军事训练,而变成了专门学习礼、乐的场所。西周的小学除学习礼、乐外,还要学习读、写、算的知识。,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即“官学”,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

9、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 主要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官学体系 西周时,学校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官学体制,学校分为两大系统, 即学校有国学、乡学之分。 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天子所设的大学为辟雍,环绕辟雍在东西南北四方都设有学校;诸侯的为泮宫pn n 。 国学分为大学、小学两

10、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近郊。,设在乡遂的学校为乡学。 按行政区划设学,设立于闾l的称“塾”,设立于党的称“庠”,设立于州的称“序”,设立于乡的称“校” 。 如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2.教育的内容,“六艺”教育-“礼”、“乐” 、“射” 、“御” 、“书” 、“数”。以“礼”、“乐”为中心。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乐”是综合艺术课。,“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箭的要求有五条: “白矢” 、“参连” 、“剡注” 、 “襄尺” 、“井仪” 。

11、 驾车的要求也有五条: “ 鸣和鸾” 、“逐水曲” 、 “过君表” 、 “舞交衢” 、 “逐禽左” 。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六书”-“象形” 、“指事” 、 “会意” 、“形声” 、 “转注” 、“假借” 。 “九数” -“方田” 、“粟米” 、“衰分” 、 “商功” 、“均输” 、 “盈不足” 、“方程” 、“方程” 。,乡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说:“以乡三物教万民”, “乡三物”就是“六德” “六行” “六艺” 。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造成了学术官守的原因主要有: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即是师,师即是官。国学的教官由大司乐主持;乡学的教师由大司徒主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