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分析 .

上传人:Si****n 文档编号:144498878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分析 .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分析 .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分析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分析 .(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启示 理论上讲,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都不是一个新概念。去工业化一词首次公开使用是指二战后盟国剥夺战败国工业力量的活动进程,而有关去工业化定义的公开讨论则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晚期及80 年代初期的英国和美国。自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过程开始,就一直伴随着再工业化的讨论和呼声。20 世纪70 年代,再工业化主要是针对美国东北部地区、德国鲁尔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这些讨论后为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扩张趋势所掩盖。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又重新复燃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问题的关注, 尤其是2009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出了旨在推动制造业复兴的再工业化信号

2、,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本质、影响及内在机理,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主要源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竞争。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发达国家技术、资本、熟练劳动相对富裕,因此倾向于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技术、资本及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而进口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其相应后果是增加对高技术含量的熟练工人的需求,由此推动第三产业就业与产值份额的增加;而技术及熟练劳动相对较低的制造业的产值与就业份额则不断下降。对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产

3、品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使得发达国家就业容量较大的低端制造业进一步丧失竞争优势,随着自由贸易的拓展,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强化。 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需求模式的不断变化、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制造业生产率的更快增长、制造业相对价格的不断下降、投资占GDP 比例的急剧下降及由此导致对制造品需求的减少等, 也对去工业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动力基于现实的考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理由。美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以制造业就业和产值份额不断下降而体现的去工业化,取而代之的是金融创新以及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这一方面减少了制造业工作机会,在高

4、端服务业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传统制造业部门释放出来的工人自然会流向较为低端的服务业部门,例如建筑、交通运输、贸易、休闲、物流等部门。另一方面,这些低端服务业部门工资水平并不会高于传统制造业部门,且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工人的收入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缓慢,进一步抑制了需求。 当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以后,其内在的就业及需求矛盾就显现出来,于是利用新技术、既有的庞大的市场规模、较长的产业链和很强的就业创造能力重振其传统制造业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并伴随之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减少外国同类商品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的对外出口基于现实的考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提供了一

5、个深刻的理由。 再工业化的实质是产业升级,是要发展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再工业化客观上会加快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跨国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去工业化。因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加快产业转移,才能使其在再工业化进程中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一特定高附加值、高就业带动效应、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环节,并不断精益求精,达到并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再工业化的一个方向。同时,再工业化并不一定会制约服务业的发展,相反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的高端生产性、消费服务业,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还有助于减少发达国家的贸易赤字。 对发展中

6、国家的启示及政策含义。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去工业化及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工作机会减少和工资降低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则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得。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重新反思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问题,并相信去工业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基于此,在危机还未完全消除的时候,发达国家甚至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 例如美国和欧盟针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浪潮的出现。这造成一种错觉,即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将建立在他国损失的基础之上。于是,危机之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并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

7、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呼声的提高对外释放出一种信号,对此,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深刻全面地解读。 首先,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并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和扶持,而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高新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抢占支撑全球经济新一轮持续增长的高端产业的同时,在其传统产业中也逐渐从产业链的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不断向设计、营销、品牌等市场高端进行转移,不断压缩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其次,再工业化并不是发达国家传统产业跨国转移步伐的停止,而是步伐的加快,在某种程度上讲,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过程也是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再工业化的目

8、的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因此,自由贸易仍符合发达国家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反补贴浪潮以及低碳税提法的出,反映了发达国家贪婪的本性,不满足既有贸易格局中的所得利益,要在进一步自由贸易中获取更大的蛋糕。 最后,即便发达国家进行再工业化,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或许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目前全球制造业贸易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此外,全球两个最大的新经济体,即中国和印度占全球人口的38,但仅占世界产出的6;同时,中国占OECD 国家总出口和进口的份额不到10,印度服务业出

9、口占全球市场23, 而美国为15。 全球化进程还在继续,去工业化助推下的自由贸易并不会因为发达国家可能的再工业化战略而中断。旨在避免国内部门和工人利益受损的贸易保护将会增加成本,并降低需求,遏制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可持续发展。市场开放、自由贸易和投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政策取向,能增进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但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调整。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总结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中的得与失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接下来如何趋利避害,发达国家在可能的新一轮再工业化进程中给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机会,是摆在每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在承接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本国经济结构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技术变化和进一步国际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同时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改造传统产业,夯实中国进一步工业化的经济基础,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佳机会。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天线/微波/雷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