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97997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课件(清热药1)(1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药 学,泰山医学院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高红莉,第 九 章,清热药,清 热 药,目 的 要 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栀子 : 芦根、天花粉、夏枯草 :竹叶、淡竹叶、决明子,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适应范围本类药物主要用于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病证。,清 热 药,概 述,分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 1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

2、烦渴等气分实热证; 2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清 热 药,概 述,3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4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 5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清 热 药,概 述,配伍方法1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虚实,实热证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的用药不同;虚热证用药又有清热凉血、养阴透热及滋阴清热凉血除蒸之别。 2要注意有无兼证,如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然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期表里双解;若里热积滞者,则应配泻下药。,清 热 药,概 述,

3、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2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清 热 药,概 述,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含义: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功效: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应范围:1主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2本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配伍方法体虚而有里热证时,应注意扶正祛邪,可配伍补虚药同用。,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概 述,源于本经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

4、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主产于湖北、甘肃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全年可挖。研细生用或煅用。 【处方用名】 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药 物 基 原,石膏,石 膏,煅石膏,石膏,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本品辛甘大寒,善清气分实热、肺胃实火而除烦渴,兼解肌表之热。肺胃气分实热证,当为首选之品。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应 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本品辛甘性寒,辛以解肌退热,寒能清热泻火,甘寒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疗温热病气分

5、实热,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 本品辛寒入肺经,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配麻黄、杏仁,可治疗肺热喘咳。,石膏,应 用,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本品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常配伍黄连、升麻等药,如清胃散;若治胃火头痛,可配川芎,如石膏川芎汤。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本品火煅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石膏,应 用,【用法用量】 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石膏,现 代 研 究,一、化学成分:生石膏的主要成分为含水

6、硫酸钙(CaSO42H2O)。 二、药理作用:石膏退热作用的实验,结论不甚一致。近来报道石膏及白虎汤对内毒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效果,并可减轻其口渴状态。在体外培养上,石膏的Hank液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石膏能缩短血凝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作用。,石膏,现 代 研 究,1. 退热: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g。研末,1日量,水煎多次分服。 2. 治疗流行性感冒:将生石膏捣烂放入瓷器皿或新药锅内,加入水500ml左右,共煎4次,每次煎煮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药液可以加糖。用量:1岁以上每天200g,1岁以下每天用100g。,石膏 ,药

7、性,性味:甘、辛,大寒,归经:归肺、胃经,功效应用,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湿热证,肺热喘咳证,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胃火牙痛、头痛,除烦止渴,消渴证,敛疮生肌,收 湿,止 血,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知 母 ,古 籍 摘 要,源于本经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知 母 ,药 物 基 原,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

8、植物知母的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东北等地。春、秋季均可采挖,除去茎苗和须根晒干为毛知母,剥去外皮晒干者为知母肉。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盐知母。 【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光知母、知母肉、盐知母。,知 母 ,毛知母,知母肉,知 母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 母 ,应 用,1.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咳嗽。 本品主如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咳嗽,常配贝母,如二母散。,知 母 ,应 用,3.骨蒸潮热。本品又能滋肾阴、润肾燥而退骨蒸,故

9、有滋阴降火之功。常配伍黄柏、生地等药,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可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本品有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肠燥便秘。,知 母 ,应 用,【药性说明】 知母苦寒清泄,多液而润,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阴润燥。凡肺胃肾阴虚火旺之证,均为常用之品。 【用法用量】 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知 母 ,鉴 别 用 药,知母与石膏鉴别:二者皆性寒、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都能用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

10、、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二者皆可用治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石膏 重在清解,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煅后外用能清热收敛。知母 重在清润,偏于滋润肺胃之火燥,并长于滋肾泻火,又能润燥通便。,知 母 ,现 代 研 究,本品根茎含多种甾体皂甙,并含多量的粘液质。 知母动物实验证明有明显的解热、祛痰、利尿、降血糖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知母 ,药性,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肺、胃、肾经,功效应用,清热泻火,热病烦渴,肺热燥咳,用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骨蒸潮热,生津

11、润燥,内热消渴,肠燥便秘,芦 根 ,药 物 基 原,源于别录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L.) Trin.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或秋季均可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剥去皮膜,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用。本品又名干芦根、鲜芦根。 【处方用名】 芦根、干芦根、鲜芦根、苇根、苇茎(原为芦苇之地上茎,现用根茎,效同)。,芦 根 ,芦 根 ,芦 根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芦 根 ,应 用,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质轻,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并能养阴生津,止渴除烦,而无恋邪之弊

12、。 2.胃热呕逆。本品能清泄胃热而降逆止呕,常与竹茹、姜汁等同用,如芦根饮子。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清透肺热,祛痰排脓。治肺痈吐脓,多配伍薏苡仁、冬瓜仁同用,如苇茎汤 4.热淋涩痛。本品又有利尿作用,配伍白茅根、车前子等治小便短赤、热淋涩痛。,芦 根 ,应 用,【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清润,主清肺胃气分之热而生津润燥,且清淡不腻,生津而无敛邪之弊。故凡肺胃内热津伤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均可应用。 【用法用量】 煎服,干品1530g,鲜品3060g。鲜芦根清热生津、利尿之效佳,干芦根则次之。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天 花 粉 ,药 物 基 原,源于本经 为葫芦科多年生宿根草质藤本

13、植物栝蒌 或双边栝楼的干燥块根。 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秋冬季采挖,切成段、块、片,晒干。 【处方用名】 天花粉、花粉、栝蒌根。,栝楼(雄花),栝楼(雌花),天花粉药材,天 花 粉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天 花 粉 ,应 用,1.热病烦渴。 本品甘寒,善清胃热而养胃阴,有生津止渴之效。 2.肺热燥咳。 本品能清肺热而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冬、麦冬、生地等药用,如滋燥饮。,天 花 粉 ,应 用,3.内热消渴。 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芦根

14、、白茅根等药用。 4.疮疡肿毒。 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于疮疡初起,热毒炽盛者,未成脓使之消散,脓已成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天 花 粉 ,应 用,【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清润,善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润燥,凡肺胃津伤内热之证, 均为常用。此外,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块根入药,故不宜与乌头同用。,天 花 粉 ,鉴 别 用 药,天花粉与芦根鉴别:二者皆味甘性寒凉,均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都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舌燥少津,以及肺热咳嗽。不同之处在于:芦根 清热

15、之力较强,又能清肺祛痰排脓、清胃止呕,兼能清热利尿、透疹。天花粉 则生津之力为优,阴虚内热、消渴多饮者天花粉多用。同时,天花粉又能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竹 叶 ,概 况,为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产于长江流域各省。随时可采,宜用鲜品。清热泄火,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 ,药 物 基 原,源于本草纲目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叶。主产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夏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 【处方用名】 淡竹叶、竹叶麦冬。,淡竹叶 ,淡竹叶 ,淡竹叶 ,药 性 功 效,【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

16、小肠经。 【药性说明】 本品甘淡渗利,性寒清降,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而利尿通淋。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淡竹叶 ,应 用,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功能清心泄热,除烦止渴。用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常配石膏、芦根等药;或配黄芩、知母、麦冬等,如淡竹叶汤。2.口疮尿赤、热涩淋痛。本品甘淡性寒,功能清心降火,渗湿利尿。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鸭 跖 草,概 况,为鸭跖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鸭跖草 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用。清热泄火,解毒,利水消肿。,源于本经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 鼻,白癞赤癞疮疡。”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 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本草衍义补遗:“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栀 子 ,古 籍 摘 要,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秋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