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496565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历史二轮专题精练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时 “顺乎世界之潮流”1. 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却是“一派胡言”。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林则徐的建议不切合中国当时国情,因此遭到皇帝反感B. 反映了当时清朝君臣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闭目塞听的现状C. 道光皇帝的态度反映了当时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D. 反映了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面临着被扼杀的危险解析: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险,因此林则徐的建议是切合实际的,故应选A。2.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

2、练兵之法。”这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 ( )A. 文化方面 B. 政治方面C. 军事方面 D. 经济方面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魏源认为西方文明的长处表现在“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故是军事方面。3. (2009兴化模拟)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 )A. 海国图志 B. 新学伪经考C. 孔子改制考 D. 新青年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看题干的意思是要想抵御列强的侵略,就必须先了解外国形势,而在题目中的四部著作中,只有海国图志体现“了解西方的形势,抵御西方的侵

3、略”这一思想。4. 2009年10月,某大学历史系的几位同学展开了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问题的争论,你认为下列同学的观点最为确切的是 ( )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 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解析:D 近代社会的两大任务,是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欲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实现近代化,故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5. 以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为代表的新思潮的作用和影响是 (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使人们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直接

4、导致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形成A. B. C. D. 解析:D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形成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属于地主阶级思想,而康梁维新派形成于稍晚的90年代,属于资产阶级思想,直接导致不正确。6. 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以近代资本主义政体取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是 ( )A. 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 B. 早期维新派C. 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B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没有提出过,C、D两项在B项之后。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5、制度。7. 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时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向西方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 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解析:B D项首先应排除,因为时间不符,思想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A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是思想变化的趋势,而不是原因。8.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实质

6、上反映了 ( )A. 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B. 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C.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逐步客观化D. 中国人被迫折服于西方的统治之下解析:C 从“夷”到“洋”,看不出有“崇敬”的意思,排除A;这一时期的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好的,只是科学技术不如西方,也就是说,“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仍然存在,排除B;虽然中国被西方侵略,但中国人从来也没有折服于西方的统治之下,排除D。9. 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归功于 (

7、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严复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并借用进化论的观点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10.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B.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 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D. 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进化论思想相结合,其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8、。11.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 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 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 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 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严复的观点指出:秦朝以来的专制君主,都是窃国大盗,从哪里窃来的?从人民这里!可见严复主张还政于民,即民权意识。12.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 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B. 抵

9、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C. 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D. 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解析:D 顽固派因循守旧,不图变化;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抵抗派对外来侵略进行坚决抵抗;维新派不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目的为“救亡图存”;革命派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为目标。此外,通过分析题干中“守旧”“变法”“作乱”三词也可判断正确选项为D项。13. 梁启超在改革起源中说:“强学会虽封禁,然自此以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这反映了 ( )A.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基础B.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思想解放的潮流C.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D.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思想的激

10、烈论战解析: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说明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想成为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14. 2009年9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招待会上说:“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能迅速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功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思想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下列事件中能促进19世纪晚期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是()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近代教育的兴起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新文化运动A. B. C. D. 解析:B 都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解放。两次论战直接促进了近代思想的传播

11、;为近代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不符合题意。15. (2009桐城模拟)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康有为 ( )A. 主张民主共和 B. 学习西方C. 主张君主立宪 D. 救亡图存解析:C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这一主张相对于君主专制“太新”,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则“太旧”。16.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和历史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

12、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收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注意:所回答内容必须在表格范围内)。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思想维新思潮(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如若)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为

13、计!林则徐奏稿材料二 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日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谕各国人呈缴烟土稿材料三 曾国藩是一个不自愿的开风气之先者。曾国藩是一个识时务者,但又背负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在洋务派中,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又是真诚地留恋中国旧文化的人。曾国藩简论材料四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多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外洋,所以不免受制于敌,实因水师无人,枪弹之不具。兹虽款局以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困,更将待何?”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评析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的思想,并归纳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限180200字)。第2课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 思想观念 B. 军事技术C. 经济组织 D. 教育制度解析:A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