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44492574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思考认识体会发言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实践育人不要劳动教育或用劳动教育取代实践育人的片面做法。 实践与劳动互为补充,共同承当立德树人的任务。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当中劳动课单独设立,并且对各学段学生劳动时间做了明确规定。如X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及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规定,在一至六年级设手工劳动课,每周一节。同时,将“生产劳动”作为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求分组进行栽培活动等,“每周活动一次或两次”。上个世纪X年代,

2、出现了劳动课与实践活动并列设置的情况。 如X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设“劳动技术”课,高一、高二年级各一周;同时设立“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二周,三年共六周。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动身,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单列)。这样一个从“劳动”走向“实践”的进程,其实不是取消“劳动”,而是试图用“实践”整合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类活动。这些年来出现的劳动教育弱化、虚化现象,有多方面的缘由,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学校课程层面上。 从理论看,实践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侧重指改造世界的活动,

3、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资活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交往活动;而劳动则被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势,侧重指改造自然的活动,劳动的结果满足人的物资需要,同时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系远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人类的劳动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点,离不开劳动者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不是个体的孤立行动,故有所谓的“社会劳动”一词;另外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为根基的,是从劳动中拓展开来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加以辨析。重视生产生活必须品的“劳动”与重视创造精神价值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关联,二者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互为补充。 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

4、的普通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酷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品质。针对当代部份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良好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中的一部份,有它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是德智体美不能替换的。实践育人是侧重从教育的途径方面强调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纸上谈兵,而应实现知行合一,离开了实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目标都可能落空。固然,劳动教育在实行途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不是在课堂里“讲”出来的,而是组织学生在真实

5、的劳动中“干”出来的,在这一点上又是与实践育人相通的。不管是学工学农、勤工俭学,还是义务劳动、志愿服务,都既是劳动,也是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实践都是劳动教育,如学生做理化生实验、进行社会考察、军事训练等,就不能视为劳动教育。不能用劳动教育替换实践育人,二者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份。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点纲领(简称指点纲领),于X年X月印发。指点纲领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

6、比较系统的计划设计。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突出了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重视让学生“围绕平常生活展开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理精神”“构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能“应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等,提升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向学校推荐了X个主题内容,其中最少有一半与劳动教育有关。具体如“家务劳动我能行”“我是校园志愿者”“农事季节我帮忙”“创意木艺坊”等。这些主题既包括手工、陶艺、园艺等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也纳入XD设计与打印、创客等现代科技条

7、件下的智能劳动项目和新技术的实践利用;既有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也有社区服务、勤工俭学、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触及劳动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基于探究、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重视责任担当的服务性劳动。如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要“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要“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进程中,取得本身发展,增进相干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的人”。再如在“设计制作”活动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指点纲领更多地关注到现代科技

8、背景下劳动实践的新形态、新方式。 第四,在保障条件上,指点纲领要求各地和学校“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为学校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规范化的安全制度及管理措施”等,这些是展开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指点纲领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比较具体切实的计划和指点。 固然,指点纲领主要是将劳动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对待,这与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一育的要求和高度还是有差距的;同时,全面加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需要对全部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实行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全面设计,它不能单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落实。 从三个方面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

9、育最主要的载体。以指点纲领为根据,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聚焦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指点纲领对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有一个初步的进阶设计:小学强调“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酷爱生活的态度”;初中要求“发展兴趣专长,构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等;高中要求“热情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构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行中,要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目标。 如在劳动观念方面,小学生要初步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劳动成果来之不容易,进而尊

10、重劳动;初中生应体认到美好生活必须靠辛苦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去创造,进而酷爱劳动;高中生必须晓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入道理,进而崇尚劳动。在劳动习惯方面,小学生要做到自己能做的事儿自己做,有良好的平常生活劳动习惯;初中生要能够自觉地、随时随地、锲而不舍地完成平常生活劳动,积极参加服务性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高中生能热情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认真负责、吃苦刻苦等。要以目标来统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实行,强化劳动观念与态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和不断改进,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 第二,对不同年级学生劳动实践项目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兼顾安排。要以学校为单位,根据学

11、生发展状态、办学理念、特点、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结合指点纲领推荐的有关活动主题,对学生劳动实践项目内容进行整体计划,避免完全由班级自行其是、各年级错位脱节的现象。 一方面对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等进行系统安排,使具体内容、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升;另外一方面对劳动实践与学科学习、跨学科考察探究、各类主题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以整合方式实行,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会贯通。 第三,掌控不同类型劳动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要认真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明确其关键要素,通过突出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有效落实育人目标要求。指点纲领对“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的关键要素都做了具体分析。如“社会服务”要“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展开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增进学生“热情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应当引导学生视察、发现他人或公共需要,把他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而不只是让学生依照成人的要求去履行;指点学生应用相干专业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行动计划,避免停留在单纯的简单机械劳动水平上;鼓励学生克服困难、锲而不舍地展开服务活动,克服中途而废;组织学生进行服务经历及体会的交换,对学生在服务行动中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捉住上述关键要素展开服务活动,才能把服务性劳动的有关育人要求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