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复习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020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精练(解析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4478806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96.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复习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020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精练(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复习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020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精练(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复习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2020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精练(解析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专题 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母题来源一】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年新课标全国卷 II 【母题题文】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其中延长等 4 个县当选 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延长等 4 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 465251122 表 1 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答案】D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七七事变揭开中国全民族

2、抗战的序幕,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 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 举”、“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主要是为了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更多阶层的抗日积极性,落实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D 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 1943 年,时空错位,A 排除;B 说法不符合史实,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对富农、 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照顾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 并不影响政 权的性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各阶级参加的说法错误,C 排除; 故选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列强侵

3、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 争”,题型是“表格类、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历史 知识的能力, 试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 2 象、 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题干列出延长等 4 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表, 要求学生深层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考生通过材料“1937 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举”、 “工 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全面 侵华,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从而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的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4、。侧重理解和分析和记忆. 【得分技巧】注意解答此类题关键是理解“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 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切忌只看历史事 物的现象,不看历史事物的本质。 解答本题,应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的政策有所了解。 (1) 三三制政权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 根据三三制的规定, 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 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 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

5、明绅士、地 方实力派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 推动全国的民主化、 落实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联合了地主阶级,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 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 3 定旨在 A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B稳固根据地政权 C实行民主政治协商制度 D削弱国民党的力量 【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40 年”可知,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此时中共 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问题,其目的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稳固根 据地政权,排除;C 项,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问题, 不是 政党制度,排除;D 项,材料反映的是在敌后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包含了多个阶层,主要 是为抗日,而不是为了削弱国民党的实力,排除。 2下表为 19421944 年对北岳、太行

7、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 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的比例(单位:%) 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 户 数 抗战前367.228.454.05.01.8 减租后2.46.738.002.53.4 土 地 抗战前29.521.029.519.00.80.2 减租后13.517.5522.50.63.4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 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

8、减收 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 4 过 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 10。根据材料内 容可知,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明显降低,作为直接的被 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占有土地数量有所增加,经济地位显著上升;中农的户 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可得出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减 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说奠定了抗战胜 利的物质基础,故 A 选项错误;土地革命是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进行,故 C 选项与材料无 关;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巩固革命统

9、一战线,故 D 选项错误。 3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 321 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C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D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有材料时间看出,图表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 321 户(部分)阶 级成分,抗战时期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仍很落后,选项 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地主阶级在 中国已经被消灭是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后,选项 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贫民比重的下降、中农、富农的增多是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 结果,也反映了边区政府是注重革命根据

10、地建设的,选 C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边区政府而非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选项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1937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 的暴动政策及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 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5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建立民族统一 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些让步,C 正确;共产党并没有放弃了自身的 奋斗目标,A

11、错误;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标 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D 错误。 5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 年 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 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 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答案】C 【解析】“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 1906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 的前夜, 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 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 稳定国

12、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 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 众的民族意识”是在 1933 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 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 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 另一方面是利 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综上所述, ABD 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 C 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 C。 6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

13、 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 “同 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6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了 帝国主义和清王朝的本质,民族和民主意识逐渐觉醒而同情和理解革命,故 D 符合题意; 材料中所谓的庚子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清政府当时没有丧失自我革新的能力, 清末 还搞了新政,故 A 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没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最终形成,故

14、 B 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 战争以后,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7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 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 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 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 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 想启蒙。据此判断作者评述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中国人民掀起了政治救亡运动,举国一致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斗争,D 选项

15、符合题意。洋 务运动不属于政治救亡运动,A 选项排除。维新变法虽然属于救亡性政治运动,但是未受到 启蒙性文化运动的影响,B 选项排除。辛亥革命也未受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影响,C 选项排 除。 8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 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 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答案】A 7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梁漱溟反对“背

16、离法 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行为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两者都是爱国行为,一个是激情似 的,一个是理智性的,但均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流。故 A 项正确。B、C 项,运动爆发的 群众基础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梁漱溟的行为无关。故 B、C 项错误。D 项,启蒙思想范围太 大,应该具体到理性思想;中国人的说法不准,毕竟还是存在着一批像梁漱溟这样的理性爱 国者;1915 年新文化运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已经接受了启蒙思想,这样来说也就不存在 1919 年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的说法了。故 D 项错误。 9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 年底,中国共 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 “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中国共产党将建立的政权由工农兵苏维埃到“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 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所要建立国家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