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443560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全国高考广东省语文试题B卷.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B卷)语文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1至4页,第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词语中

2、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赝品/摇曳 概况/愤慨 咽喉/哽咽B溯源/夙愿 憧憬/瞳孔 大厦/厦门C斟酌/甄别 荟萃/猝然 模样/楷模D商榷/证券 燥热/烦躁 降临/降伏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个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

3、项是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

4、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语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A B C D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5、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6、。”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5、对下列

7、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B.发兵捕之,久不得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怀正之诛,帝怒甚C是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迪深厚有器具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

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问段断句。(4分)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

9、句子(6分)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1) , 。反是

10、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后值倾覆, ,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 (4)峰峦如聚,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http:/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讼,是一什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

11、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够。其中第一人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

12、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息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哲学和一般的他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证第二个月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

13、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1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工作之余还有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