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

上传人:嘻哈 文档编号:144439646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复习,温故知新,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领先世界,即将完成工业革命, 最先进的生产力,启蒙运动洗礼, 人文主义思想 渐成主流,扩大殖民扩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落后、腐朽,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生产力落后,宋明理学 日益僵化, 束缚人性, 禁锢思想,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英国:新兴资本主义文明、工业文明迅速发展,领先世界 中国:传统封建制度、文化日益落后、腐朽、僵化, 自然经济日益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会有多少中国人从天朝上国中惊醒?如果有他们会怎么办?,寻求强国御侮之路的艰辛历程 一,第14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一、开眼看世界船坚炮利中的

2、最初惊醒,问题1: 阅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和材料一,思考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开眼 看世界的表现和主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 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 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 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少数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中惊醒,萌发学习西方先进 科技,主要是军事科技的思想 2.清政府的封建制度、统治落后、腐朽,又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对

3、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迅速崛起,加紧殖民扩张,问题2:阅读材料二、三、四,思考鸦战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中国 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 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第三条: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 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 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摘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三: 从林则徐1841年编译四洲志至1861年,20年间共编撰有关世界地理著作22部.因

4、为是最初窥视茫茫世界,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描述还比较肤浅, 展示的世界也不甚清晰,但毕竟首次承认了外国某些领域的先进,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贵华夏、贱夷狄”,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混沌思想中打开了一扇窗,照进一缕阳光,材料四: 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自古都是别国学中国.哪有中国学别国之理!这类心态不仅在守旧国人中,即使在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梁廷楠,著有多部涉及外洋的著作.却认为:“天朝全胜之时.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 受其学,失体孰甚!今无是理也!彼之火炮,(源)自明初;夹板船,亦郑和而与之;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但能实

5、事求是,先为不可胜”。 海国图志在中国被认为是“以夷变夏”而遭禁,但传入日本后,三年内被翻译成21种版本,成为官员、学者的一部“急用之书”,对推动明治维新产生积极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 一定要学会辨别史料、去伪存真。 1.哪些史料记载的内容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是不真实、虚假的史料; 2.哪些史料虽然真实,但与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无关,材料二、三、四并非都是反映“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中国的影响。,材料二就是该思想出现的背景,而不是它产生的影响,问题2:阅读材料二、三、四,思考鸦战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中国 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

6、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 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第三条: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 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 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摘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三: 从林则徐1841年编译四洲志至1861年,20年间共编撰有关世界地理著作22部.因为是最初窥视茫茫世界,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描述还比较肤浅, 展示的世界也不甚清晰,但毕竟首次承认了外国某些领域的先进,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贵华夏、贱夷狄”,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混沌思想中打开了一扇窗,照进一缕阳光,材

7、料四: 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自古都是别国学中国.哪有中国学别国之理!这类心态不仅在守旧国人中,即使在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梁廷楠,著有多部涉及外洋的著作.却认为:“天朝全胜之时.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 受其学,失体孰甚!今无是理也!彼之火炮,(源)自明初;夹板船,亦郑和而与之;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 海国图志在中国被认为是“以夷变夏”而遭禁,但传入日本后,三年内被翻译成21种版本,成为官员、学者的一部“急用之书”,对推动明治维新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引导部分中国人冲破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

8、注世界,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另一方面,没有改变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未付诸实施,追问:同样都是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为什么仅仅一水之隔的中国和日本反应却 截然不同?,中华文明长期领先,所产生的文化优越感,也养成了中国人容易骄傲自大, 爱面子、爱虚荣的心理,久而久之渐民族性格,直到今天,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和交往中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和民族自古就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久而久之也渐成民族性格。,但是真正的尊严来自实力和道德,清政府不愿学习外来先进文明增强实力, 等来的只能是更大的屈辱。,“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

9、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 -曾国藩,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忧外患中的艰难起步,两江总督 曾国藩,直隶总督 李鸿章,陕甘总督 左宗棠,湖广总督 张之洞,恭亲王、 总理衙门大臣 奕,问题3:阅读课文第四、五段,结合必修二相关知识,思考洋务派兴办洋务的 指导思想、目的,具体措施及其结果?,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事物的根本,这里指立国的根本、根基;用:手段、方法、工具。 洋务派要以中学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以西学作为富国强兵、救亡 图存的方法、手段。 2.中学:一指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二指 封建制度。 简单说就是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10、。 西学:主要指西方科学技术,另外随着洋务运动开展,洋务派也学习西方 经济、教育、军事,甚至法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方法、措施,但拒绝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简单说就是西方科技和其他领域的实用措施、技术。,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1.兴办军事工业 2.兴办民用工业 3.创办新型海军 4.兴办新式学校等,结果:一方面指导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问题4:怎样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我们看看比洋务派先进的人士怎么认为: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

11、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未摆脱“中学”,即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反而维护落后、腐朽的封建 制度和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可是许多历史学家对“中体西用”却有着与郑观应不同的看法 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封建思想依然十

12、分浓厚、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晚清时期,这一思想减少了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使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得以实施。,对于同一思想的两种相反的看法都正确,到底怎样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二“历史解释”。 要解释历史,首先要理解历史。我们理解历史有两个角度: 后时理解:后人用后来者的眼光看待历史,目的是为了总结、汲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 当时理解:历史事件的当时人、当事人怎样想?目的是为了追求 历史的真实,因为当时人、当事人怎样想才是历史的 原貌,评价“中体西用”: 一方面,指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未冲破“中学”的束缚,不改变落后、腐朽的

13、封建制度、思想, 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郑观应对“中体西用”的看法,即后人对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陈旭麓对“中体西用”的看法,即洋务运动时期真实的时代环境。,随着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深入,一些参与洋务的人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富强 的根本在于民主政治制度,而科技、生产技术的先进只是其富强的手段、方法,三、维新变法思想-瓜分危机下的幡然警醒,(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其弊端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主张:,3.结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时代也不具备实施的条件,(2)九十年代维新思想的成熟,问题5:结合必修一二相关内容思

14、考,维新变法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五: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以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还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的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经济、阶级:民族资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思想: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的传播,问题6:阅读教材七八九段,归纳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要主张,

15、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 古文经典是伪书,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我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两个都失败了。王莽尤其成为千古的罪人。所以没有敢谈变法。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还说春秋公羊传讲“张三世”,就是以专制政体对乱世,立宪政体对升平之世,共和政体对太平之世。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作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

16、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6:阅读教材七八九段,归纳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要主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 古文经典是伪书,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变法通议,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的变法思想,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他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化的落后民族会被别的先进民族灭绝,而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在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生存竞争中由弱变强.在帝国主义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天演论像警世洪钟振聋发聩,震动了中国知识界.,问题6:阅读教材七八九段,归纳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要主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