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4438769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7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6编号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 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 、 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 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 开阔。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 田间小路。 悉、 咸全, 都。 黄发 指老人。 垂髫 指小孩。 怡 然形容喜悦

2、。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 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 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年间。 (晋太元中)中间。 (中无杂树) 志 标记。 (寻向所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wi)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wi)对, 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寻找。(寻向所志) 随即, 不久。(寻 病终)闻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sh)舍弃,放下。 (便舍船)(sh) 房舍。 (屋舍俨然)作 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做。 (设酒杀鸡作食) 【

3、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 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 (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 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 ,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 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

4、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

5、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 ,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

6、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

7、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 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 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

8、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 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 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

9、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 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 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

10、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 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n) 】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 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

11、】认为。 【隐逸】 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 6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

13、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 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 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 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

14、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 ,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 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 “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

15、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 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 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 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 梅花。它顶风冒雪, “凌寒独自开” 。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 也吐香。 )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 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 “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陋室铭陋室铭 1 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