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44418480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琴路中段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及规范1.1. 设计依据1.1.1.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11年修订)1.1.2. 建方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1.1.3. 金凤园区凤霞路中段等6条道路工程(金凤园区凤琴路中段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阶段详细勘察)(重庆六零七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20.03)1.1.4. 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6.12)1.1.5. 业主提供本工程范围内的1:500地形图1.2. 设计规范1.2.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2014年10月)1.2.2.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

2、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1.2.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1.2.4.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2.5.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2.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2.7.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8.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1.2.9.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1.2.10. 砂基透水砖(JG/T 376-2012)1.3.

3、 对上阶段意见执行情况因项目建设周期紧迫,经与业主协调,初设阶段意见待业主报批完善手续后补充。2. 工程概况2.1. 工程基本概况本次设计道路为凤琴路中段,项目位于重庆市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道路起于金贝路,向东延伸止于金果路,道路总长264.689米,标准路幅宽度26m=5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5m人行道,道路等级均为城市次干路,道路纵断面起点标高H=293.5m,终点标高H=296.240m,全线共设置1个坡段,路段纵坡1.0%。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为道路配套低影响开发施工图设计。3. 低影响开发设计3.1. 设计原则3.1.1.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

4、流雨水为主要功能,满足规划中提出的总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3.1.2.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1.3.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3.1.4. 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3.2. 设计目标由于本次设计所在片区暂无海绵专项规划,根据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表3.3.2-1 为建设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推荐取值交通设施用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6575

5、,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取值50,并根据下表:不同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表用地类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居住用地绿地率3030绿地率3535绿地率70758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率3030绿地率3535绿地率70758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率1515绿地率6570工地用地65物流仓储用地65道路路侧带宽度比3030路侧带宽度比4040路侧带宽度比657075交通设施用地70公共设施用地70绿地与广场用地80本次风琴路中段人行道总宽度为10m,道路路幅宽度26m,路侧带宽度比为0.385,故本次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70%;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取503.3. 设计方案3.3.1功能设施比

6、选低影响开发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本次设计风琴路为新建道路,结合道路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低影响开发设计考虑选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及透水砖铺装。3.3.2生物滞留带3.3.2.1原理道路雨水经过侧壁雨水开孔流入沉砂井后经沉砂井雨水篦溢出,流经卵石区实现均匀布水和再次过滤后汇入种植区,通过种植区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的下渗、缓冲,净化径流,缓排雨水,当雨水量超过生物滞留带的容量

7、经溢流雨水口溢流排到现状雨水系统。图1 道路雨水系统收集示意图3.3.2.2平面布置生物滞留带设置宽为1.5m,内部净宽1.23m。具体详见低影响开发标准横断面图。图2 低影响开发标准横断面图3.3.2.3纵断面布置生物滞留带蓄水层高度20cm。本次设计道路坡度2%时,生物滞留带纵坡同道路坡度。3.3.2.4竖向布置生物滞留带最小深度:H=H1+H2+H3+H4+H5式中:式中:H1为了满足灌木生长需求,种植土厚度取50cm;H2设计持水区深度,取20cm;H3砂滤层厚度,取10cm;H4砾石层厚度,取30cm;H5道路或人行道地面标高(以低点为准)与最高持水区高差,10cm;图3生物滞留带竖

8、向布置示意图3.3.2.5设计计算1)生物滞留带设计计算以下容量计算均为每延米的容量。(1)生物滞留带设计进水量海绵城市径流控制指标设计调蓄量(容积法)V=Hs(1A1+2A2+3A3) 式中:V设计调蓄统计,m3Hs设计降雨量,mm(按照年径流控制率75%计,取21.9mm)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照用地性质加权(生物滞留带取1,透水铺装地面取0.25,道路取0.85)A对应用地性质汇水区域面积(m2),硬质铺装(包括车行道和路缘石)4407m2,透水铺装1737m2,生物滞留带面积515.4m2)经计算,V=85m(2)生物滞留带设计计算生物滞留带的设计有效调蓄容积Vs=V-WpVs生物滞留带

9、的设计有效调蓄容积;(本次设计将设施顶部蓄水空间作为有效调蓄容积,设施结构内部的介质主要是作为雨水的过滤和缓排作用层)Wp渗透量,m3;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渗透设施的渗透量按照下式(达西定律)计算:Wp =KJAsts式中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本次设计中取0.5;K平均渗透系数,m/s,结合一些文献关于种植土的经验值,经过植物一定时间的生长,种植土逐渐密实,本次设计的生物滞留带土壤层含沙量要求也为20%,分析渗透系数暂按较为不利的情况计算,按照310-5m/s计取;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取值7200s。经计算

10、Wp为37.1m3,故根据公式Vs=V-Wp=85m3-55.7m3=29.3m3(3)生物滞留带实际有效调蓄容量校核a:V实=V蓄水层=46.8m3(考虑蓄水层种植有植物,蓄水层表层不规则,蓄水层容积乘以0.6的系数)经计算V实(46.8)Vs(29.3),故本次设计生物滞留能满足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b,污染控制,生物滞留带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4.9)70%,实际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根据下表:生物滞留带取值范围7095,本次设计取72.1,故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0.7490.70=52.4350,则本次设计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均满足规划指标要求50% 。不同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

11、表名称单项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Pw(,以SS计)生物滞留带7095渗透塘7080c:生物滞留带缓排能力校核绿地植物的耐淹时间过长将会影响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渗透设施容积深度确定以后,需要用绿地的淹水时间进行校核。绿地淹水时间与持水深度、土壤渗透系数有关,校核是按照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即空池标准水深(渗透设施蓄水高度达到挡水堰的高度)时,雨水全部下渗所需的时间。 式中t0有效蓄水容积排空时间,h;h2设计持水区深度,取20cm;A0 渗滤设施直接接受降雨的面积,m2;K0滞留带介质层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10-5 m/s;生物滞留有效蓄水容积排空时间t0=5.6h,既能够起到一定缓

12、排作用,也能保证蓄水时间过长影响植物正常生长。3.3.2.6其他附属设施(1)植被及种植土种植说明:1、优先选择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本土植物。2、当植物根系有可能刺穿防渗层时,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可采用热塑塑料,保护层厚度宜大于40mm。3、栽植土壤生长基质要求,养分充足,肥力持久,呈中性、弱酸性。4、苗木与建(构)筑物距离不小于2米、苗木与管线之间的间距要求为1.5米。植被选择:本次设计植物按每5m间隔布置两组植物,一组为千屈菜(25株/m2),一组为鸢尾(36株/m2),地被选用狗牙根(满敷)。千屈菜高度为4050cm,冠幅3040cm;鸢尾高度为2530cm,冠幅2530cm。生物滞留

13、带中种植乔木时选用水晶蒲桃,全冠树形优美,土球大小约0.9m。每5m一棵,胸径12cm,冠幅200250cm,高度300350cm。植被及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当种植草本植物时400mm,灌木500mm,乔木1000mm,土壤透水性能力不宜小于10-5m/s时,为增加渗透性能,种植土掺入20%细砂;种植土一般为85%88%粗砂,8%12%细砂和15%左右腐殖土,为保证渗透系数要求可调整比例进行改良。(2)砂滤层砂滤层厚度为100mm,采用中粗砂。(3)砾石层砾石层厚度为300mm,直径为20-30mm。(4)透水盲管及土工布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路面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20

14、0g/m2。选用的塑料管的直径为d20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透水盲管的开孔率宜为1%3%,孔径宜为16mm,位于生物滞留带末端的透水盲管应就近坡向检查井。(5)防渗膜防渗膜布置原理: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措施,于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道路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防渗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4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防渗膜采用HDPE膜(1.5mm)层。防渗膜施工参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6)沉砂雨水口本次设计道路路面雨水通过沉砂雨水口收集排入生物滞留内,流入设计雨水管道内,沉砂雨水口每隔15米设置(道路桩号K0+80K0+140每隔11米设置),沉砂井做法详大样图。(7) 溢流检查井溢流检查收集生物滞留带雨水,通过雨水连接排入设计雨水管道内,做法详见大样图(雨水检查井置于生物滞留带时采用成品圆形铸铁溢流检查井盖)。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雨水连接管如果位于车行道上,采用牛毛毡包裹,包裹层数为2层,然后用C30混凝土回填开挖沟槽。(8)碎石阻隔带本次设计道路坡度2%时,采用碎石阻隔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公路与桥梁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