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417111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单元第14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1赫鲁晓夫改革 (2)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农业: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1赫鲁晓夫改革 工业: 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b.给企业部分权利;一

2、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勃列日涅夫改革 (2)结果及原因: 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后期陷入停滞。 原因: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

3、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管理体制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戈尔巴乔夫改革 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 (3)结果: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

4、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解体。 包括两方面: 一是思想主张的含义。如君主立宪是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其特点是国家元首为世袭的国王、实权在代表民意的议会手中;它与共和制都属于民主政体,重要区别是共和制下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如天赋人权思想,“天赋”指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权利,是人的自然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人权”包括自由、平等等权利,还意味着人民应该争取、维护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准确理解思想、主张二是某种思想主张,是某人首先提出的、还是某人是某种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是一个人的思想主张、还是某部分人的思想主张。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课本中并没有说某思想家首先提出或

5、主张什么思想,只是说某位思想家主张(倡导、阐述)什么,可见,课本中介绍的几位启蒙思想家,只是某种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准确理解思想、主张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1)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没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因而改革也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1)改革失败的原因: 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 改革

6、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的一面: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为迫害者恢复名誉,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的一面: 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合苏联社会需要,农业改革上削减农业税等措施具有历史进步性。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7、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的一面: 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各国开始承认建设社会主义可有多种模式,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2)对改革的评价: 消极的一面: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体制。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评价

8、(2)对改革的评价: 消极的一面: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人,受思想水平所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较为肤浅,未从制度上究其根源。对集权化的领导体制缺乏分析,其更多的是批判斯大林个人品德的过错,而使其批判不彻底。这种做法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在东西方“冷战”的格局下,过度否定斯大林在客观也加剧了西方反苏的恶浪。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

9、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B2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比较 (1)共同点: 都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进行的局部调整; 都从下放自主权入手,提高生产积极性; 都未能放弃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这种斯大林模式的核心; 都缺乏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将改革推向深入。2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比较 (2)不同点: 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于关注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赫鲁晓夫改革因为下台而被迫终止;勃列日涅夫因为自满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自动停止改革。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

10、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环球网记者梁旭2010年10月19日报道日前,苏联前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已无力解决社会问题。他表示,如果人民的不满得不到解决并最终走上街头,那么俄罗斯将像苏联时期那样处于“解体”边缘。俄报纸报10月19日报道,戈尔巴乔夫接受美国杂志采访时对当前的俄罗斯政府给予了压力批评。他说:“当人民意识到他们的意见无人听取,他们会走上街头。人民对无能政府的忍耐力不断累积,直到爆发可

11、怕的反对活动。这些将导致局势失控,而俄罗斯不能允许该情况发生,因为我们已有过类似教训。”苏联解体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民族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西方的和平演变,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A用行政命令取代经济管理方法B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C允许私人企业和资本主义恢复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B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之处:(1)都面

12、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改革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结果不同的原因:(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2)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4)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

13、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C DA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俄罗斯总理普京解读:普京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即苏联

14、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取得过巨大成功,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但由于这种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特点,导致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障碍。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因此由于这一模式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也就不能得到解决,反而是日益严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的影响是( )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D1.(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