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14695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5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资料(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编,近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五讲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空坐标,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

2、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始萌发。 生活方面: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抓主干 通史整合,整合一列强侵华和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

3、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前期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2后期 (

4、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1894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整合二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开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经济

5、势力由此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2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原有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二、洋务运动 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3评价 (1)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三

6、、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整合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提出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早期维新派人物郑观应也主张“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3)维新运动时期,有人直接使用“中体西用”的概念。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阐述了他的“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论述这一思想的代表作。 3实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二、历史贡献 1作为总工程师,主持勘测、设计和建造了中国人自己建成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并培养了一批铁路建设方面的人才。 21913

7、年之后,担任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修成粤汉铁路部分路段。 31919年,作为中国代表出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辖下的技术部委员,为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奋力抗争。,三、评价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维护国家路权与列强斗争,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修筑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多视角 学科讲练,【临考视窗】(1)紧密结合国内外时局的变化,理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中国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运用全球史观深刻理解当时世界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2)分清近代不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经

8、济变化的原因、表现,运用现代化史观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No.1 高频考点讲练,热点考向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微观点拨关键信息:“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表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高考例析,例1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

9、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D,宏观思考 1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显性体现 (1)传统的手工业,其中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的分离。 (2)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2近代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针对训练 1(2015长沙市高考

10、模拟考试)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 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民族资本主工业发展,不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清末立宪时洋务企业已经破产,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君主立宪并不是实质性的改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可知手工业发展了,由此可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正确。 答案:D,【临考视窗】(1)鸦片战争爆发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满怀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

11、的眼光审视世界,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2)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热点考向二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演进,(2015四川高考卷)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微观点拨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关键信息:“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由此推断洋务运动出

12、现的历史现象。,高考例析,例2解析: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答案:D,宏观思考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演进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2)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进:一条主线: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选择取舍的渐进历程。两个

13、基本观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针对训练 2(2015山东省临沂市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 A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D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解析:师夷制夷思想与题干“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不符,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也没有运用中

14、国的传统思想来论证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故B项错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与题干“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临考视窗】(1)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理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多视角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No.2 模块链接讲练,热点考向三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诠释中国的近代化是永恒的热点话题,(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卷)奕力

15、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高考例析,微观点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冠之以“鬼”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清朝以来,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 例3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

16、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A,宏观思考中国近代化,时代最强音,永恒的热点话题 (1)中国经济方面的近代化 起步阶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 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中国政治方面的近代化 近代前期各阶级阶层的救国主张。 从专制到民主 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中国思想方面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 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 (4)社会生活方面的近代化 变迁原因: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 变迁表现:衣食住行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针对训练 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