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414668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 寝(qn) 藻荇(xng) 竹柏(b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 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 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 8、水中藻荇 交横:水草;交叉错杂 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0、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1.填空:(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作者

2、 苏轼。(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3、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5、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1)用“

6、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创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

7、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对“闲”字的理解 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的苦闷心情。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

8、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它与“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9“寻

9、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衣欲睡 解: 相与步于中庭 步:念无与为乐者 念: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相与步于中庭 于: 盖竹柏影也 盖: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2:理由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_第二层:_第三层:_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

10、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_-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藻(zo) 荇 (xng)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解衣欲睡:欲,打算、将要。 月色入户:户,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 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

11、吾两人耳:但,只不过;耳,罢了。 三、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12、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

13、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