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414213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4.3《美苏争霸》 新人教选修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美苏争霸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5060年代美苏的争霸战略;赫鲁晓夫访美;U2飞机事件;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有优势地位美苏争霸既有尖锐对抗又有相对缓和,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材料解析情景再现分析比较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争霸中矛盾最为尖锐激化的事件,曾将世界拖到核战边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安全从对峙走向缓和美国陷入越战泥潭;苏联战略武器的迅速发展;美国的战略收缩;苏联的扩张;美苏限制和裁减核武器协议;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会议;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态势为

2、苏攻美守材料解析分析对比苏联的对外扩张是霸权主义表现,大大影响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美苏对峙中最为紧张、激烈的表现古巴导弹危机。 难点 美苏对抗与缓和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后,双方争霸对峙的情况。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情况,但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 本课引言首先采用漫画方式,非常形象化地把至关重要的美苏争霸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呈现出来,目的在于迅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其因的兴趣。在配合漫画的引言文字中,特别引用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关键时刻,苏联领导人

3、赫鲁晓夫致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信。其深层意图在于:潜在地提示出解决危机的重要途径;能够引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深入思考在世界舞台上可以呼风唤雨的大国政治家们应该怎样面对国家利益与人类命运的选择?在入情入理的思考之后,本专题所要达到的提升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珍视和平、关注人类自身命运的人文情怀这一目的就可能实现。 “美苏对峙”一目主要叙述了20世纪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第一阶段双方的政策及典型事件。这一阶段双方的政策中都表现出了和平的愿望,但也都表现出争夺的鲜明迹象。美国方面的“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是在称霸世界过程中对苏联的态度;苏联方面则试图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两分天下的目的。

4、一方要称霸,而另一方要争霸,这就必然引起双方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激化。但因双方都不希望与对方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因此两国关系在紧张之中又会表现出一定的缓和。 缓和主要表现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及因此形成的所谓“戴维营精神”。紧张对峙的主要表现是1960年的“U2飞机事件”、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以及更为严重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从赫鲁晓夫访美的背景分析,双方并非因关系的缓和而带来高层领导人的访问,反而是因柏林问题导致的剑拔弩张之后,双方寻求的妥协。为了实现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赫鲁晓夫决定利用柏林问题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施加压力。1949年德国分裂之后,西方国家不惜投入巨资使

5、西柏林成为它们进行间谍活动的前沿阵地和展示资本主义繁荣,对民主德国制造经济、政治、心理威胁的窗口。因此,苏联视之为“毒瘤”,必欲除之而后快。为此,1958年11月,苏联向美、英、法政府提出照会,要求在6个月内将其驻军撤除西柏林,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将把过境权交还民主德国,以迫使西方国家承认其存在。西方三国拒绝,并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赫鲁晓夫在会见肯尼迪特使时声称,如果肯尼迪胆敢发动战争,那么“他很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总统”。而肯尼迪政府则追加国防费用35亿美元,加强驻德美军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导弹力量。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面对西方国

6、家的强硬态度,苏联降低了调子。赫鲁晓夫表示希望通过互访和和谈改善苏美关系。这最终促成了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访美期间,赫鲁晓夫在艾森豪威尔的陪同下前往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且商定艾森豪威尔将于1960年春访问苏联。此次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作为第一个访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这是苏美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务的体现。但是,战后美苏之间的第一次“蜜月”十分短暂。1960年5月,苏联击落一架美国U2间谍飞机,这一事件使所有戴维营会谈计划告吹。 U2飞机事件主要源于从1956年7月开始,美国经常派

7、遣其U2高空间谍飞机飞越苏联领空。苏联虽然多次抗议,但都因防空能力有限而无能为力。这使得美国U2间谍机在苏联领空肆无忌惮地飞行了近4年。直到1960年5月1日的国际劳动节庆祝仪式上,赫鲁晓夫才因苏联导弹击中一架美国U2飞机,并生擒飞行员而扬眉吐气。然而“戴维营精神”也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 柏林墙事件的背景是:自第二次柏林危机以来,东柏林地区一直人心惶惶。而且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很多是技术人员。为此,苏联和民主德国一方采取了强制性手段。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人一觉醒来后发现,在他们的城市中,沿东、西柏林分界线的东柏林一侧境内修筑起

8、一道高墙,东、西柏林被截然分隔开来。这的确不得不使人联想到丘吉尔所谓横贯欧洲的“铁幕”已经从人们头脑之中的意识变成了残酷的现实。美国及西方盟国在恼怒之际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柏林墙的修建说明在东西方的竞争、对峙中东方处于不利地位,而且缺乏信心,只得采取强制措施保证其局面的稳定。 就美苏双方军事对抗的激化来看,教材主要讲述了双方因古巴导弹危机而造成的几手接近核战边缘,但最终化解危机的过程。如果说对于高筑的柏林墙,美国人可以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容忍的话,那么面对渗透到自己家门口的威胁,美国则绝对不会听之任之,必然会做出强烈的反应,于是才会发生1962年10月北大西洋加勒比海上人类即将与核弹死神再

9、度交手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的背景是:在总统肯尼迪的任期内,美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武装干涉行为。1959年1月,古巴国内的革命者在卡斯特罗领导下,推翻长期受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建立了古巴共和国。这使美国感到严重威胁。196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即猪湾事件,但仅48小时即告失败。这次入侵也使卡斯特罗感到寻求苏联支持的必要,而苏联也正欲借此建立起对美国本土的威胁。苏联对古巴的经济、军事援助,特别是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行动未能逃过美国的空中监视。于是,一场导致世界局势严重恶化的核战危机爆发了。由于苏联对美国的核威慑是建立在脆弱的核力量基础上,因此,面对

10、美国的强硬态度和核战爆发将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苏联选择了退却。但此次较量必然会影响到下一阶段双方的争夺态势。 “从对峙走向缓和”一目主要说明了20世纪60、70年代美苏第二阶段争夺的形势。这一阶段双方的攻守态势发生了转变。 美国因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而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油价又引发石油危机,这些打击都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以致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此外,由于持续十几年之久的越战已经使美国深陷战争泥潭,国力的巨大消耗和财政赤字的逐年扩大,使得美国的鼎盛时期到60年代末告一段落。 而苏联在这一阶段却急起直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同时

11、,军事上也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这一切使美国日益感到苏联已成为非常强大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 在此诸多不利的条件下,尼克松在任时期的美国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以“缓和”外交对待苏联,此外,从越南抽身的同时还主动谋求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苏联方面同样推行“缓和”战略,但其实质与美国大有不同,在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的同时更加强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苏联对外扩张的顶峰以1979年底出兵阿富汗为标志。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交通要冲,二战后苏联就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对其进行渗透。为推翻阿富汗反苏的阿明政权,苏联集结了12.5万人的部队于12月27日直接出兵阿富汗。阿明政权被切断所有外界联系,在挣扎和绝望

12、中倒台。28日凌晨,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应阿富汗领导集体的请求,苏联政府派出有限的部队进驻阿富汗。” 入侵阿富汗使苏联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整个80年代,阿富汗问题是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为了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联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而阿富汗人民风起云涌的抵抗运动,更使侵阿苏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正是由于苏联不顾本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强行扩充军备,使得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本国经济的再生能力受到巨大打击,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长,经济陷入危机边缘。 在美苏之间的争夺中也有缓和表现。两国首脑通过一系列会谈

13、和互访,达成了关于限制两国核战略力量的多个条约和协议,而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使这种缓和有了更为显著的成效。特别是1975年第三阶段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最后文件中规定了与会国在未来相互关系中必须履行的原则:主权平等,尊重主权固有的权利;禁止威胁或使用武力;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国家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政;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或信仰的自由;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忠实履行国际法规定的各项义务。从以上原则中不仅可以明显看到两大集团关系的缓和,更可从中分析出这次会议对国际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具有的重大意义,甚而

14、对未来欧洲发展的走向合作与一体化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还应特别注意到,美苏两大集团的缓和中也伴随着相互之间思想文化的渗透,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东欧的渗透方式“和平演变”更为隐蔽和富有蛊惑性,而这一影响将在以后美苏两国和两大阵营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回顾美苏之间两个阶段的争霸过程,在其争夺的重点和心脏地区欧洲,双方都在想方设法避免热战;在美国的家门口,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核战争几近爆发,但仍然停止在战争边缘。在解决上述危机时,双方虽都采用了相当程度的军事恐吓和威慑手段,但更多是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封锁、思想文化渗透、舆论攻击等各种手段处理问题。 本课所讲授的内容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非常重

15、要,也非常精彩的内容,而且能够从中挖掘出大量与本选修课专题战争与和平紧密联系的教育资源,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适当补充文字材料、图片等,尽量还原和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提升学生对战后美苏对抗与缓和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引言中的“古巴导弹危机”漫画作为切入点导入;通过分析引言中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致信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材料导入;还可通过补充相关史料,并设计探究问题的方式导入(见案例一)。 “美苏对峙”一目,建议教师首先分析美苏双方争霸局面形成的重要条件两国对外政策的确定。在讲述对峙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时,建议教师补充相关文字和图片材料,将重要事件的产生背景交待清楚,以便使学生更易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为其深刻理解事件的影响奠定基础。 在讲述赫鲁晓夫访美时,可补充他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讲话“我相信,我们应总统先生邀请而作的这次访问以及您即将对我国进行的访问将促使国际关系的转暖;冷战的冰块已经不只是有了裂缝,而且已经开始破碎了。”并结合苏联方面的对外政策分析这段讲话体现出的苏联对美苏关系的态度。在此分析基础上,更易引导学生认识“戴维营精神”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