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406819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核心考点突破预测 专题12 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生)(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与地协调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真题回味】(2011广东高考文综,45)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2)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2011年江苏卷)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2、)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2011 年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2011年天津卷)下图是我国“

3、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据此回答78题。7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8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 Bd Ce Df(2011 年上海卷)读乍得湖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乍得湖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乍得湖是一个国际湖泊,有 3 000 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沿湖国家不仅利用湖区发展渔业、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而且还在湖滨地带大规

4、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了在干旱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水源,一些国家甚至在水源河上建坝截水。然而,在他们过度利用乍得湖的同时,生态与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根据卫星影像示意图,说明乍得湖近五十年来湖面演变的总体趋势,并简析该趋势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2011 年浙江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问题。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高考命题剖析】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核心之一,生态破坏是当今世界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到区域的发展,结合区域图考查当地生态环境

5、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治理措施一直是高频考点,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问题也是出题的焦点。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途径等。从命题形式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材料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从能力要求上看,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强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冲刺策略】本专题涉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复习时,要掌握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抓住各地区的问题和优势,学会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发挥优势的途径,并注意

6、不同区域的比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贯穿本单元的主线,复习中应本着这一观念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概念;2.归纳比较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各种环境问题产生、影响和治理,城市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等;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与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建立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核心考点整合拓展】核心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掌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

7、害等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危害及对策。环境问题成因主要分布危害对策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减少全球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酸雨危害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世界:西欧、北美我国:主要在南方使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对矿物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化合物增多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系统,导致皮肤癌减少

8、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的排放【例1】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方法归纳总结】1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

9、污染。(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针对

10、拓展训练】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 A 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 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B C D(2)图中 B 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核心考点二、可持续发展1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

11、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3途径与措施【例2】2011北京文综,40(2)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

12、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水文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土壤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生物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方法归纳总结】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区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要宽泛得多。经济增长一般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指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实现,考虑了健康、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因素在内的生活质量目标。【针对拓展训练】2.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

13、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 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B. 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C. 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D.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A. 19851990年 B. 19901995年C. 19952000年 D. 20002005年 核心考点三归纳比较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 生态问题 产生原因和危害 治理措施 东北平原的黑土退化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土壤冲刷严重,黑土层变薄甚至沟壑纵横,土壤肥力下降 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肥料(施有机肥、草肥、

14、秸秆还田等),进行土壤培肥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原因:(1)自然原因。处于独特的过渡地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破坏后恢复困难,生态系统脆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极弱;温带季风气候,多暴雨,且集中于夏季,冲刷作用强;多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了水土流失。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和生产建设中不合理土地利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垦荒规模扩大,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加上建筑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的破坏。 危害:不仅造成当地土地贫瘠,农业减产,而且使河流含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使下游河床抬高,两岸地区汛期面临洪水威胁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护坡、固沟、保塬),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 华北、西北地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抬升地下水位,盐分在地表聚集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采取农田覆盖以及农业生物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