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最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406686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最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最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最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最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最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1.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a:懈,放松。锋芒毕露l: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可歌可泣q: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2、,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n:立大功的人。鞠j躬尽瘁cu: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o:每家每户都知道。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友:亲密的朋友。筹ch?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彷png徨hung:犹豫。 殷y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

3、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

4、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

5、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文学常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因代其代表作老马广泛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重点字词诗兴不作:作,起。典籍j: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锲qia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jing乎不同:很不一样。兀w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y: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

6、o:深夜。独裁c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慷kng慨k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4.重点句子(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学者方面: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革命家方面: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使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

7、以具体感知。(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仰看起来越高,攀登起来就越起劲;钻研起来越困难,就会钻研地越锲而不舍。整齐的句式,叙议结合,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严谨踏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文学常识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萧红全集,作者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2.文章主题思想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

8、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重点字词轻捷:动作轻快敏捷。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揩ki:擦,抹。 阖h:闭合。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重点句子(1)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第4课 孙权劝学1.文学常识(1)体裁:编年体通史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

9、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作者:北宋司马光(3)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务:事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博士:专掌

10、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若:比得上。 以为:认为。 益:好处。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 更:重新。见事:知晓事情。 拜:拜访,拜见。 3.句子翻译: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

11、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4.重要问题(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12、(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7)“不可不学

13、!”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9)“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

14、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1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1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5)找出鲁肃赞扬

15、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6)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8)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9)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