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395831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0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复习.(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课文+虚词+文化常识,课文回顾,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编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

2、事。 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记) 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国别体:某国发生了某事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4、断代史体例

3、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

4、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1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13隋书 唐魏徵等85 2汉书 东汉 班固100 14南史 唐李延寿80 3后汉书 南朝范晔120 15北史 唐李延寿100 4三国志 西晋陈寿65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200 5晋书 唐房玄龄等130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225 6宋书 梁沈约100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150 7南齐书 梁萧子显59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74 8梁书 唐姚思廉56 20宋史 元脱脱等496 9陈书 唐姚思廉36 21辽史 元脱脱等116 10魏书 北齐魏收114 22金史 元脱脱等135

5、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50 23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210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50 24明史 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一、课文内容回顾,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6、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

7、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

8、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

9、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

10、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文言文虚词,常见虚词 之乎者也 所为何焉 若以其因 则乃而且与于 然矣,介词 连词 副词 助词 代词 叹词 拟声词,“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1、。 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7、表目的:士不敢弯弓而饱怨(来,用来) 8、表结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而),而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

12、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为”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去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 “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13、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为 (二)、动词(w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译为“做”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为“管理、治理” 霓为衣兮风为马 译为“作为”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为“是”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 译为“成为” (三)、 “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四)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4、何辞为? 何故怀谨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所” (一)用作助词 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六国论) 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

15、表示手段和凭借。 、表示原因的如: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文化常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B通过最后一

16、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对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 书工作,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