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最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395127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最终)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最终)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最终)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最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最终)(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一),饮 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

2、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人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所作,题为饮酒,实际是借“饮酒”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

3、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将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你问我怎么做到这样?精神远离尘嚣,超脱世俗,自然就觉得住所僻静了。,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然地望见了南山。,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景致更加美好,飞鸟也在这时结伴而回。,这里边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1.你从诗中能体会诗人隐居时怎样的心境?,宁静、闲适、淡泊,2、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世俗官场

4、生活的厌弃 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对大自然的热爱,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人生和自然的真谛。,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然

5、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然、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小结,杜甫,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

6、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后贫病而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7、),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好,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创作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 望,理解诗意,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看见花儿,也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

8、已,致使白发疏稀快要插不上簪子了。,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国后加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惨象,使人触目惊心; 草木后缀“深”字,描绘出了乱草遍地,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破” “深”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这些景的描写渗透了诗人伤神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赏析,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赏析:烽火连三月,家

9、书抵万金。,(1.)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2.)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为珍贵,(3.)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沦陷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小结,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

10、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雁门太守行 李 贺,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

11、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坍塌。,乐府曲名。,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句解】

12、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抵达。,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指宝剑。,译 文,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

13、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朝廷血战到死!,理清内容,首联 (白天) 严阵以待 形势危急 颔联 (黄昏) 刻苦练兵 战斗惨烈 颈联 (夜晚) 天降重霜 潜师奇袭 尾联 抒情 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齐读诗歌,体会情感,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14、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归纳小结,全诗表现了唐军战士浴血奋战,以死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课堂检测,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比喻( )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2、“压”字有什么作用?,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局势的危急,3、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

15、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

16、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合作探究,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三、四句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赏析,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