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391757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9课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学案 新人教必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重点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残羹冷灸() 冠冕() 脑髓() 吝啬() B.礼上往来() 自栩() 蹩进(b) 鱼翅() C.发扬国光() 国粹() 玄虚() 磕头() D.佳节大典() 孱头() 摩登() 针灸()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惩治腐败,打击贪赃枉法,_贪污分子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今天是校庆的日

2、子,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_在一起。 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自己孩子一味_,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 A.揭发 汇聚 溺爱 裁决 B.揭露 会聚 宠爱 裁定 C.揭发 会聚 溺爱 裁决 D.揭露 汇聚 宠爱 裁定3.每日成语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4.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

3、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问题探究】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问题一: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问题二:理出本文的写作

4、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问题三: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问题四: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课时测评】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

5、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j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

6、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1“我在这时也并不想,是为拿来主义”一句在结构

7、上的作用是什么?2选文第1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主要区别?3选文第4段、第5段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出下列喻体的本体。(1)大宅子(2)孱头(3)鱼翅(4)鸦片4对待包括外国文化在内的古代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是“占有,挑选”,文中“挑选”是如何体现的?【延伸阅读】 阿Q正传缘何被踢出课本?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

8、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

9、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

10、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

11、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解析:A.残羹冷灸:炙,吝啬:;B.礼上往来:尚,自栩:诩;D.孱头:。 答案:C 2.解析:揭发:着重指掀开、检举出来,使人明确其确实存在;揭露:范围比揭发广。会聚:侧重指主动的聚集;汇聚:侧重被动地汇

12、集。溺爱;过分宠爱孩子;宠爱:喜爱。裁定: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某个问题做出决定;裁决:经过考虑,做出决定。 答案:C【问题探究】2问题一: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问题二: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

13、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

14、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问题三: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问题四: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