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385048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臧刚顺人格心理学08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学,之 2007.07.10,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提 纲,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三、人本主义的中心论点 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第三势力” (1)行为主义人是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 (2)精神分析意识自我是无意识自我所驱使的“奴仆” (3)二者共同点机械决定论、还原主义、贬低人性 2.哲学背景 (1)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 (2)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海德格尔用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探讨了本体的存在。他把人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

2、的存在,因此应该通过主客体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实质。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内在经验世界”带入到科学研究中,以解决有意义的人类实际问题 马斯洛反对心理学中实证主义和还原论的观点,认为现象学方法更适于研究人类个体的现象,因为它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一、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3.社会历史背景 (1)物质生活的富足反衬出精神生活的空虚 (2)巨大的社会压力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 (3)对战争的反思 (4)当时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二、人本主义的发展概况,1.产生初期早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2.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成立 3.进一步深化自我实现与自我选择的辩论 4.作为一种学术运动的消失,三、人本

3、主义的中心论点,1.个体的现象学 2.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能够自由选择 4.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意识 5.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四、人本主义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 (1)为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观点 (2)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教育、管理等领域 2.局限: (1)虽然重视意识的主观内容但并没有为其理论提出实证支持 (2)许多关键概念模糊不清 (3)研究方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 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生平,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

4、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市。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

5、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

6、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马斯洛生平,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 W.冯特的学生 - 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铁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 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

7、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 20岁,贝莎19岁。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

8、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马斯洛生平,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

9、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 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 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

10、的课题研究。 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马斯洛生平,1951 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直到 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 32 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11、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1970 年 8 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 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马斯洛的人性观,对人性本质的看法,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显示了以下四个论点: 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论观点,此观点显示在其需求层次论

12、,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发展是采连续观。 天性与教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天赋善根是其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 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综合观点,他认为理性主义所讲的先天理性、经验主义所讲的后天经验及现象论所指直觉,全都是知识的来源,而直觉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非决定论的看法,不但反对物质决定论,而且也反对精神决定论。因此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自己,决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点正显示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象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提

13、纲,一、需要层次论 二、自我实现的理论 三、马斯洛理论的局限性,一、需要层次论,人类的两种需要: 1.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 2. 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 五种层次的需要就分布于这两种需要之间。,一、需要层次论 (一)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 1.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受动机驱动的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类本能的需要 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与“动机”区别: 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是一种潜能; 动机是在先天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需要层次论 (二)五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五种需要中最强烈、

14、最具有优势的一种,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 2.安全需要: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和生活保障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们渴望自己能属于某个团体或组织,渴望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的、亲热的关系。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对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发展自身内在本性的需要。,一、需要层次论 (三)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基本需要的一般顺序 图9-1 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三)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例如: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也

15、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他们。 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较高的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growth needs)。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 needs)。 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 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 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 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 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

16、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一、需要层次论 (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 1. 基本需要满足的条件 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完善人格走向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基本需要的性质虽然是人类本能性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但它与单纯的先天本能不同,容易被后天的环境所压制、改变。 基本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人际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为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能在人际关系之中得到实现,无论是安全感、归属关系、爱、价值感以及自尊等,都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一、需要层次论 (四)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 2. 基本需要满足的后果 价值评价的变化 认识能力的变化 有助于人的发展 一些特殊的后果,二、自我实现的理论,(一)自我实现的概念 在马斯洛的理论体系中,自我实现包括两层含义: 1. 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是实现潜能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终结状态,它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2. 作为一种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