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4383739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ppt(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传媒研究简史,一、传播媒体学的研究对象,媒介 媒介化传播 媒介文化,链接:传播学知识地图,学科研究:起源、引进、先驱、流派、方法 控制研究:媒介内部控制、外部控制、体制制度 内容研究:信息论、信息生态、信息使用、传播机制 媒介研究:媒介演进、媒介理论、媒介功能、媒介属性 受众研究:受众类型、受众心理、受众分析、媒介素养 效果研究: 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传播媒体学的关注点,学科研究:起源、引进、先驱、流派、方法 控制研究:媒介内部控制、外部控制、体制制度 内容研究:信息论、信息生态、信息使用、传播机制 媒介研究:媒介演进、媒介理论、媒介功能、媒介属

2、性 受众研究:受众类型、受众心理、受众分析、媒介素养 效果研究: 传播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二、媒介研究的视角,研究媒介本身 研究媒介的使用 研究媒介的社会效果 研究媒介的发展问题,思考:传播的维度?,思考:传播的维度,自然的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文化的人与人的关系 创造的社会政治秩序 “传播首先是文化事实和政治事实,其次是技术事实。” (法)埃里克.麦格雷著;刘芳译.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视角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前言,知识拓展:传播效果的三种理论,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

3、的人所持的观点,直观性、零碎性,业务主义、商业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知识拓展:西方传播效果研究的五个阶段,超强效果论20世纪30年代 有限效果论20世纪30-60年代 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70年代 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80年代 谈判效果论20世纪80-90年代,知识拓展:媒介影响研究的振幅,知识拓展: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保护主义阶段,上世纪60年代,采用

4、说教、灌输方式,鄙视大众文化、推崇精英文化,注重辨识能力阶段,上世纪6080年代,承认大众文化部分合理性,关注人如何形成区分象征性现实和客观现实的能力,能动赋权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以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为目标,三、媒介研究简史,1929年,佩恩基金研究,考察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是在模仿行为方面的影响力。,1938年,火星人进攻地球研究,发现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许多听众在听世界大战广播时受到了惊吓。,1940年,人民的选择研究,认识到两级传播的重要性,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既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的影响。 1944年,美国士兵研究,对直接和强大的媒介效果模式进行了反驳。,1954年,

5、诱惑无辜,一部非科学性但对漫画书的危险研究非常有影响的专著,给这个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1961年,施拉姆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共同出版了儿童生活中的电视,书中的结论是:“在某些条件下,某些电视节目是有害的”。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理解媒介,提出“媒介即信息”。 1968年,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组织了首次大规模的政府对电视影响的研究。,1972年,美国公共卫生署发表了电视暴力内容影响的报告。该报告在1982年和1996年被更新,每一次它都确认在某些情况下,暴力内容的电视对社会暴力现象有鼓励的作用。 1976年,格伯纳和他的同事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期刊上

6、发表了重度电视观众心中的恐怖世界(The Scary World of TVs Heavy Viewer),指出非现实的电视暴力节目会让重度电视观众认为世界比实际社会中的更危险。,2004年,电子游戏成为新的受调查媒介,以研究它对儿童的有害影响。,媒介研究历史的里程碑,商榷 补充 重构,四、传媒经典理论,(一)“子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魔弹论”是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7、,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二)“传播流”与“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 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 “传播流”研究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可以说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 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拓展:“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

8、,“传播流”研究的缺陷,(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 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拓展: “五项一般定理”,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中对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

9、强化。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议程设置功能” 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10、:,研究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 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在构成作业”的机构,类似观点: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拓展: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报纸,

11、电视,长期、框架、个人议题,热点化、强调、谈话议题,对“属性议程设置” 概念的关注,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功能”初步结论,(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较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

1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摆脱效果研究“有限论”; 重新直面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影响和限制报道内容取舍的三因素:时空因素、媒介办报宗旨和价值倾向、社会文化规范。 资本主义社会的议程设置实质 对考察舆论导向过程有一定启发意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的挑战,问题: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网络新环境: 与其说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或消失,不如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四)“沉默的螺旋”,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

13、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 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要点总结: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

14、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问题: 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意义: 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

15、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培养”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在美国“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 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研究发现: 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 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五)“培养”理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

16、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人们在头脑中描绘的“外部世界图像”即“主观现实”,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电视的独特优势:,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