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4376970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

2、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第一课时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

3、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2.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跟录音带诵

4、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n l 余稍微修葺q 旧时栏楣shn 偃仰啸歌 yn 冥然兀坐w 万籁有声li 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

5、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4)面对破

6、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

7、”的情感。 (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 (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8、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

9、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

10、和全文融为一体。 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 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2)余扃牖而居 jing yu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

11、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_,_,_”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_,_。_”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_”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题。 项脊生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 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