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

上传人:c****e 文档编号:144357072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10.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_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好(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一课 1、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 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4、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阶段“ 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意义

2、: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 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第二阶段()文化凋零阶段文化专 制政策 1.“”从文化领域开始 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动乱对文化艺术摧残的表现 破“四旧”,优秀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国家文物遭 受洗劫; 许多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 放,甚至迫害致死; 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而遭封杀; “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 艺状况的写照。,远眺如烟血色 文革中被迫害至死的部分文化名人 邓拓

3、,作家、著名新闻工作者 李达,哲学家,教育家,中共创建人之一 傅雷,文学翻译家,上海人 小白玉霜,女评剧表演艺术家 罗广斌,作家 严凤英,女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杨朔,作家 容国团,中国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 田汉,诗人,剧作家 翦伯赞,历史学家,北大教授 吴晗,历史学家 赵树理,作家,曲艺家 叶剑英元帅: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多人,老舍之死 老舍,作家,满族,北京人。1966年八月二十三曰下午,北京市红卫兵小将们在国子监孔庙大院中焚烧一批市文化局收存的戏剧服装及道具,把作家老舍、萧军、骆宾基、端木额良,戏剧艺术家荀慧生、白芸生、马连良等三十余人押来现场批斗,当场剃他们的阴阳头,墨汁淋在脑

4、袋上,勒令围跪在熊熊大火四周,一面灼烤,一面用钢头皮带抽头。三十几名作家、艺术家个个头破血流。作家老舍说了句士可杀、不可辱,被当场打晕死过去八月二十四曰,老舍尸体在什刹后海被发现、脖子上仍挂著大黑牌,脑袋开花。主要著作有长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数十种。一八九九年生。享年六十七岁。,海港 红灯记,京剧奇袭白虎团 京剧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交响乐沙家浜,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二、第二阶段()文化凋零阶段文化专 制政策 1.“”从文化领域开始 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动乱对文化艺术摧残的表现 破“四旧”,优秀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国家文物遭 受洗劫;

5、许多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 放,甚至迫害致死; 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而遭封杀; “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 艺状况的写照。, 三、第三阶段(1978年后):再现繁荣阶段“ 二为”方向的提出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的到来;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 ,恢复“双百”方针。 2.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成就: 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 ,电影、戏曲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再现勃勃生机,小结:,“双百”方针,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了解人民

6、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2、认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3、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方针: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作用: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重要措施: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 子女入学。 作用:使数千

7、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 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教育性质: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 为人民服务。 教育方针: 毛泽东:全面教育。 提出: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刘少奇: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 教育,提供可贵的思路。 办学体制:多样性。 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 养造就一大批

8、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1、文革对教育冲击,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 教育 革命”,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 管校。 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3、高校恢复招生(1970),对象: 工农兵 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 和学校复审结合。 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

9、“反动学术权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工农兵学员在上课,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

10、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 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

11、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 4万余人。,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结束后。 标志:77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三个面向”战略 提出:1983年,邓小平。 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 新时期教育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 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提出:1995年,党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意义:有

12、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 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4、依法治教战略 全国人大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5、教育成就 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 和职教并举

13、。 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 齐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到较全面的发展。,一千年前,我们一度领先 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 今天,我们再度起飞,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课 科技的发展与成就,1、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2、知道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

14、大科学技术成就; 3、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4、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5、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水平低。 2、政府措施:,(1)确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 (4)编制远景规划,“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归国“游子”、政府培养 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3、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3、科技成就: (1)表现: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国防 科技 医学: 农业:,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5、(1967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2)意义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促进了其他领域(如

16、航天技术)的发展; 4、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 (2)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1978年两次会议召开: (4)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2、提出: 1988年9月 邓小平 3、意义: (1)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它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2、表现: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1)核技术: 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