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4349190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经(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金刚经(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金刚经(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金刚经(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金刚经(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刚经(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经(课堂PPT)(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引入,同学们听说过金刚经没有? 它是一部怎样的经书? 为什么金刚经对中国人有着极大影响? 引入诵读金刚经视频,3,开讲前要讲的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金刚经对中国人有着极大影响? 第二:讲佛经很难,讲的不好请多谅解 第三:水平有限,只能断章取义,讲不出脉络 第四:怎么学好金刚经?,4,本课金刚经讲什么,第一、讲译人 第二、就是总释名题; 第三、解文义 (非全文,只前三品),5,第一金刚经中文译人简介,经 名 译出年代 译者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后秦401年 鸠摩罗什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魏509年 菩提留支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陈562年 真谛 4、金刚能断般若波

2、罗蜜多经 隋590年 达摩笈多 5、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般若经第九分) 唐648年 玄奘 6、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唐703年 义净,6,本经的译者: 鸠摩罗什,7,般若经简介,上品(第一会) 前五会(根本般若) 中品(二、三会) 小品(四、五会) 大般若经 中五会(天王、文殊、金刚等) 后六会(六度),8,般若经简介,1、舍利弗般若 2、须菩提般若 根本般若 3、信解般若 4、实相般若 5、方便般若 体 系完整而又篇幅适中的,以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为最适合研读!,9,经中广说境行果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我所。以无所得为方便,劝修一切善法道品,

3、而示以毕竟空净,无住无著。于此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是为大乘佛法的共通教义。 此经所显示的空、无相义,实为华严、方等、宝积、大集、法华、涅槃诸部大乘的共通思想和主要教义。汉译各代大藏经中,均特重此经以编列于一切经的首位,即因于此。,10,般若经在中国的弘传,最早翻译的般若经是道行般若经,10卷,是后汉179年支娄迦谶所译。 对般若经的研究,在魏晋佛教界形成了一股思潮,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六家七宗”。但早期的佛经翻译并不是非常理想,主要因为西域僧人在语言表达上未必十分精确。所以,般若思想虽然风行一时,但多数人却未能准确的把握其思想。 直到鸠摩罗什翻译了摩诃般若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相关

4、论典之后,才使中国人对般若思想有了正确的理解。,11,其后,中国佛教史上陆续出现的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无不受到般若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形成其特色。 天台宗湛然在止观义例卷上说到:一家教门“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 三论宗以大品般若为所依经,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所依论。 禅宗在四祖道信之后就开始就开始提倡般若经,并要求门人弟子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而五祖弘忍则时常劝导门人弟子念诵金刚经。至六祖慧能大师,更与金刚经有着不解之缘。 华严与密宗也极大地吸取了般若思想作为其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2,金刚经简介,本经在印度主要

5、有无著、世亲作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和功德施的注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等。 金刚经在中国的注解也极为丰富,在金刚经翻译之初即已出现。最早,是僧肇撰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其后还有隋代吉藏(549623)撰写的金刚般若疏;天台智者大师(531597)撰写的金刚般若经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638713)撰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此外,华严宗祖师宗密、唯识宗祖师窥基及明代憨山、真可、智旭等高僧,都有关于金刚经的注疏流传于世。仅收录在续藏里的部分,就达七、八十种。,13,第二释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什么是“金刚”?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菠萝蜜”? 什么是“经”,14,释 经 题:什么

6、是“金刚”?,坚常:坚固,不可沮坏。 喻实相般若,随缘不变,在缠不染 金刚 快利:力强,能破一切。 喻观照般若,无我不破,无惑不断 明净:透明,纯净不染。 喻文字般若,能开智慧,无明得明,15,释 经 题:什么是“般若”,般若: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 世间:俗杂染的 外道:邪错谬的 智慧 二乘:偏偏重解脱 大乘:圆悲智不二,16,般若的三种不同名称,空慧 般若 无上菩提 最初观察我、法无性入门 悟入诸法实相 究竟圆满 证真实以脱生死(共) 般若的大用 导万行以入智海(不共),17,释 经 题:什么是“波罗蜜”,波罗蜜: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

7、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18,大智度论卷十二云:,“,“此六波羅蜜,能令人渡慳貪等煩惱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羅蜜”。,19,問曰:阿羅漢辟支佛亦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羅蜜?,答曰:阿羅漢辟支佛渡彼岸,與佛渡彼岸,名同而實異。彼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而不能渡檀之彼岸。所以者何?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時一切種布施,設能布施,亦無大心,或以無記心,或有漏善心

8、,或無漏心施無大悲心,不能為一切眾生施。菩薩施者,知布施不生不滅無漏無為,如涅槃相,為一切眾生故施一切物、一切種內外物,盡以布施,不求果報為一切眾生故布施,眾生數不可盡故,布施亦不可盡為佛法布施,佛法無量無邊,布施亦無量無邊。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雖到彼岸,不名波羅蜜。,20,释 经 题:什么是“经”?,发菩提心者,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菩萨修行的次第和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称之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文句来安布诠表,即成之为经也。,21,体(全经的中心和主体):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宗(实修或实践的要领): 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

9、。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用(功用和功能): 破执,22,第三解文义,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23,译文,我是这样见佛所做、听佛所说的。开示如来真实义之时,佛讲授了这部经典,地点是在舍卫国,由学生祗树和给孤独两人合建的一个道场祗树给孤独园。在道场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们都是聆听、见证这部经典的人。吃饭的时间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着自己的饭钵,与大家一起走入舍卫大城化缘。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回到居所讲经说法的道场。吃完饭,收拾好衣

10、服和饭钵,洗完脚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24,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原文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25,译文世尊安坐后,这时长老须菩提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来。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请教:最伟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来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

11、行人,使我们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世尊啊,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如何住?应该怎样来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的内容,如何建立正信、正念和正见的思维模式,完善其思想方法,使其证得圆满觉悟,了悟人生呢?佛祖世尊说:好啊,好啊。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践证见证了圆满觉悟,不仅帮助所有发愿的修行人,修正他们的心念思想意识活动,而且还慈悲地、详细地进行教导。你现在认真地、仔细地听好了,我这就教给你。如果诚心修行的男人和诚心修行的女人,发了证道、了悟人生、走向圆满觉悟的心愿之后,应该像如来这样当下进入,像这

12、样使心念得以降服。是的,我们一定会按照如来所教的去做。尊贵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愿意、非常高兴、非常想聆听如来教导。,26,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27,译文,佛跟须菩提说到:“弟子们,大弟子们(菩萨,摩诃萨)应该这样阻止邪恶的心哦。 天上人间的一切生命,不管他是一个卵生的,还是从妈咪肚子里面来的,不管是从腐肉里面生的,还是由因果业力转化而生的,或者他有固定的形态,或者没什么固定形态,或者能思考,或他不能思考,或者无所谓能不能思考的那些生命们,我都要他们消除一切烦恼,而达到绝对圆满(无余涅盘)的境界。这样子,让好多好多,好多好多生命都没有烦恼,脱离生死苦海,但是呢,又没有一个生命真正的脱离了苦海。” “这是为什么呢?” “亲,如果修佛法的人(菩萨),还执着于所谓的“我”这个玩意,“人”这个玩意,“众生”这个玩意,“寿命”这个玩意,这不是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哦。”.,28,课 后 建议:,1、反复读诵金刚经。了解全经的内容 2、阅读和学习一部注解,记下心得和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