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4347656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堂PP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 (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的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与意识 辩证关系,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与认识 辩证关系,(7-10课),(第12课),(4-5课),(第6课),(第11课),价值观,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价值的实现,揭示世界的本原,揭示世界的状态,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探究的问题,主要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人生价值 价值观,知识结构,2,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3,课标要求,1.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

2、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举例说明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客观规律。,4,考纲呈现,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5,考情分析,1.从内容上看,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依次是: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从命题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而且主观题比重较大。一般以名人名言、哲理故事、漫画等为载体,或结合社会热点如当前的环

3、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3.从考向上看,注意分析俗语、谚语、诗词中隐含的哲学道理,同时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实例,例如科技成就、经济政策、环境治理、重大工程等。有时也会要求学生运用这一考点分析违背规律的典型事例,如破坏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等。,6,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如何理解这一特性?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7,【提示】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8,(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5、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9,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

6、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10,答:(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原理)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

7、的生存就是证明(结合材料分析)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论),11,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不管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还是产生之后)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 法 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12,2.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8、的基本要素也是客观的。 【方 法 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13,世界观原理: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14,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 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15,真题演练 1(2012浙江)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

9、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B C D,A,16,2(2012安徽)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D,17,3、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

10、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A,18,考点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

11、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19,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有动无物是唯心 有动无静是诡辩 有静有动是辩证 有物无动是形而上 有静无动是形而上 动静结合是真哲学,20,真题演练 1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

12、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A,2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A,B,22,考点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正确理解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本质的”是说,规律不是现象,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到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认识规律。 “必然的、稳定的”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是会反复出现的。,23,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1)规律与联系,(2)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3)规律与规则,24,2规律的特点: 规律具有普遍性

14、。规律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主要表现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 思考: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否意味着规律是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25,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不能发明、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

15、能动性根据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发现、认识、利用规律。 【方 法 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6,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只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条件,是唯心主义(唯意志主义)的观点;片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不能认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人们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却不能改变规律本身,同时,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

16、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27,真题演练 1(2013北京)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B,28,2(2012江苏)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C,29,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6分),30,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