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344128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附答案)1.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学科设置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C学科顺序D课时分配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2. 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A班级教育活动B思想品德课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D班会和校会选项:A B C D 3.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A未成年公民B社会公民C普通受教育者D青少年儿童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4.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A 公正评价权B隐私权

2、C 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5.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6.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7. 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惟一选择B内容C途径D基础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8.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

3、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9.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 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10. 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11.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建立学生档案C了解学生D操行评定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12.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来源:考试大 B教师学

4、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13.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14. 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A增大劳动力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15.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16.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普及性、强制性、

5、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17.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18.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A名誉权和荣誉权B公正评价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19.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A实践性B可行性C衔接性D发展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20.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教学指导

6、书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21.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 D十五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22.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23.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24.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

7、杨贤江C徐特立 D蔡元培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25. 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C凯洛夫 D申比寥夫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26.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美国来源:考试大B英国C法国 D德国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27.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28. 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

8、:B29. “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30. 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31. 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来源: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初期D封建社会末期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32.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33. 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

9、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 C孟子D学记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解析:D34.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35. 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D3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来源: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互补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37.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

10、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38.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39.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40.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A幼儿期本文来源:考试大网B少年期 C童年期D青年期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 4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42. 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A示范性

11、B长期性C复杂性D创造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43.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44. 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来源: B斯宾塞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45.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雄辩术原理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46.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

12、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C47.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A48.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49. 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选项:A B C D 参考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