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343813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新学案》江苏省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三 第二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注】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吾师也AB C D解析:为

2、“这”;表示判断,“是”;为“对,正确”。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例句与D项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项为“比”;C项为“与”“同”。答案:D【参考译文】郑国人在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

3、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A遂而

4、则 B乃而故C乃以则 D遂以故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答案:B4下列四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惟其言而莫之违援琴撞之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A B C D 解析: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句是助词“的”。答案:D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解析:D项“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

5、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答案:D【参考译文】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三、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

6、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A项代词,它(燕国);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连词“来”,表目的。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介词,引出后面的“此”;介词,从。答案:B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8题。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

7、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7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的“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词有“魁伟之文”C其重之也如此 D乐其林泉之胜解析:A代词,指代黄庭坚;B.代词,他的;C.代词,代指苏轼;D.指示代词,那。答案:D8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8、的一组是()A.B.C.D.解析:A而:连词,前表转折,译为“却”,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以:前为介词,译为“把”,后为介词,译为“因为”;D.都是表停顿的语气词。答案:D【参考译文】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

9、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0题。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

10、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选自刘向新序)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吾安敢不轼_(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_(3)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_(4)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_答案:(1)怎么(2)用,拿(3)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4)就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为”的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其仆曰:“君何为轼?” 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C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解析:A项“为”为介词,其余三项均

11、为动词。答案:A【参考译文】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而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随从说:“您为什么要行轼礼?”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的位置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经常派人慰问他,于是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

12、职名)唐且规劝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都知道这件事,是不是不应该发动战争呢?”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发动进攻。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就是这样子的。一般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趟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那样的话国君离仁义也就远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

13、,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即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

14、析:C项中的“且”,前为副词,“暂且”;后为连词,“尚且”。A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中“之”均为音节助词,可不译。D项中“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答案:C【参考译文】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

15、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朝廷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3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