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343237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专用)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梯级巩固 课后落实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安徽专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积温的大小B年降水量的大小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解析:第1题,结合中国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区域划分的指标。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

2、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答案:1.C2.A(2013宿州高三检测)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生态功能分区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三个生态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丙区在三区域中水质最好B丙区城市有色冶金工业发达C甲区域的湖泊对乙区域生态环境无明显影响D乙区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4图中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理由正确的是()A向北发展矿产资源丰富B向南发展地形平坦开阔C向东发展海陆交通便利D向西发展气候温暖湿润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区是城区,水质不是很好,A错误;图中没有有色金属资源

3、,B错误;甲区域的湖泊位于河流的上游,对河流下游起到调蓄作用,C错误;乙区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故D正确。第4题,城市应向河流的下游发展,因为地形平坦,便于城镇建设,靠近沿海,海洋资源丰富,海运交通便利,故B正确。答案:3.D4.B(2013阜阳颍河中学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区域图。读图回答58题。5城市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ABC D解析:选A。一般而言,城市规模大小与其交通通达度呈正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的交通最发达,其城市规模应最大;城市的交通次发达,其城市规模应小于城市;城市的交通最不发达,其城市规模最小。6影响图中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

4、点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和气候 B地形和河流C气候和河流 D矿产和交通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区域北部城市沿交通线路呈条带状密集分布,而其他区域城市分布较少,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带以外的其他地区受某种因素影响,不易形成城市,结合题目所给信息“我国东部季风区”可以判断该因素为地形,即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表崎岖,不适合城市发展,因而城市多沿地势平坦的河流沿岸发展。7经过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A沿线河网密布 B沿线冰川广布C沿线地势起伏大 D沿线多沙漠解析:选C。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这是经过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8城市

5、和城市的气候差异是()A城市的1月均温比城市的高,城市的年降水量比城市的大B城市的1月均温比城市的高,城市的年降水量比城市的小C城市的1月均温比城市的低,城市的年降水量比城市的大D城市的1月均温比城市的低,城市的年降水量比城市的小解析:选D。从图中两城市的位置可以看出,城市位于城市以北,纬度差较大,则结合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我国气温从南向北递减,我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即可判断城市的1月均温比城市的低,城市的年降水量比城市的小。综合发展指数是衡量区域发展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综合指标。该指数综合反映了特定区域在评价期内区域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用来描述和评价区域发展的水平状况和发展速度。

6、读江苏省各县市综合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江苏省各县市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B苏南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高C综合发展指数越小越好D东部沿海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解析:选C。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综合发展指数数值越大,代表发展水平越高。 10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区域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和自然界资源环境条件的支持B区域发展目标是在资源环境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实现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C区域发展可以科技支持为中心,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诠释 D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解析:选D。D选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

7、展。1(2013银川高三模拟)读20072008年中部六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对比表,关于图示地区说法错误的是()省份年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200881.0382.4381.7781.8577.6375.61200782.7281.1080.8980.4377.9674.50A.六省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山西省产品质量竞争力最低C2008年湖北省产品质量最高D六省2008年产品质量均高于2007年解析:选D。根据表中的信息可知,这六个省都位于中部经济地带,其中山西省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最低,说明其产品质量竞争力最低;2008年湖北省质量竞争力指数最高,即湖北省产品质量最高;六省中的湖南、

8、河南2008年指数有所下降,说明这两个省产品质量低于2007年。(2013蚌埠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24题。2该地区位于()A珠江三角洲 B宁夏平原C黄河三角洲 D三江平原解析:选A。甘蔗、水稻种植都位于高温多雨地区,该地种植甘蔗、水稻以及花卉,由此可知此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 3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A市场需求的变化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C灌溉技术的提高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解析:选A。从图中可知,水稻、甘蔗等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小,而面向市场的蔬菜和花卉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4发展到第阶段时,该地区最有可

9、能 ()A自然灾害多发B农业人口比重上升C农业投入不足 D商品率大幅度提高解析:选D。发展到第阶段时,只有蔬菜和花卉,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该地区最有可能商品率大幅度提高。5(2013阜阳市调研)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6)从

10、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第(4)题,仔细对比左右两幅图可知,该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运输方式增加,线路密度增大等。第(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大,对环境影响明显,城市外缘地租低,环境污染小,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使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第(6)题,从阶段一到阶

11、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出具体措施。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邻,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

12、出现环城公路。(5)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材料2: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1)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2)简述苏北中小城市的发展对沪宁杭大

13、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3)比较环渤海和新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环渤海新长三角相同点位置资源交通不同点位置资源交通解析:第(1)题,南北交通变得更加通畅,带来大量物流和旅客,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区的范围扩大;苏北出台优惠政策,可使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第(2)题,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建设可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第(3)题,比较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在区位方面的异同点,要求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可从海陆位置、资源类型和交通方式等方面考虑。答案:(1)增加交通便利度,带来物流和旅客,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商业地位和中心城区土地价格,扩大城区的范围;伴随优惠政策的出台,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3)环渤海新长三角相同点位置临海,位于东部经济地带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交通铁路、公路、航运、海运较发达不同点位置临渤海临东海资源有海盐资源、水资源紧缺有滩涂资源,煤、铁资源相对缺乏交通河运较发达- 6 -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