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4325094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南校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寿一中南校区2018级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20.9.2 语文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方框内,在方框外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

2、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

3、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

4、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学者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

5、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作者十分痛心,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B.任何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这是近几

6、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C.海德格尔等人的忧思表明,拥有文化话语权的草根精英能更早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D.当代文化人要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描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是为了论证新技术所造就的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这个观点。B.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论证了技术手段升级所引起的文化焦虑。C.文章第五段借学者的话指出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特点,进而提出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回答了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D.文章先阐述新技术带来的文化百花齐

7、放的局面,然后论述这个局面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最后作者提出当代文化人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游览文化中国的不同风光。B.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C.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只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就会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D.“士志于道”曾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

8、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

9、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材料二: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

10、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

11、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材料三: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

12、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价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价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

13、底颠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极为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B. 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C. 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D. 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

14、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B. 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价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D.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新闻写作机器人有哪些局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后生可畏刘斌立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

15、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