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313262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中考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人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中考语文热点主题阅读与写作方案:科技之光热点综述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和科学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但是人类却已知道使用石器,钻木取火,并且发明了弓箭;他们还想到要飞上天,要日行千里。今天的人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了发明创造上,用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上,在所有的科学领域里都在寻求着新的更广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的科学技术,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披览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阅读和作文的选材内容,特别重视开阔考生的科技视野,关注考生的未来发展。这完全符合语文新课标中“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

2、的正确导向,也符合“学习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念和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的海洋,尽情遨游,去感受科技之光的神奇,领略科技力量的伟大,探索科技领域的奥秘,以激发我们科技报国的热情吧! 美文欣赏一 人体疲劳的奥秘 文易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

3、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一定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作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

4、,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动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

5、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能力提升 1.细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_。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_。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细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 参考答案:(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

6、: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文中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我们掌握说明方法的概念的基础上,再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然后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即可。一般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楚,使说明的语言更加直观、形象。 参考答案: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只要能扣

7、住其特点“自问自答”答出“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即可。 参考答案:略。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句意的理解。说明文中重点句子的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其真实含义不容易把握。理解重点句子的句意,必须透过语句字面意思,看到句子表达的本意,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 参考答案: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5.结合实际生活,你认为怎样才会永不疲劳?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这需要考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切身体

8、会。 参考答案:要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从事某一项工作。要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进行适当的休息,调节调节大脑。(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 美文欣赏二 中国为何要探测月球 王石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重新品读这优美的诗句,不免感慨良多。昨天晚上,备受瞩目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卫星城”西昌再一次承担起了发射重任。 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从悠远的瑰丽传说到词人辛弃疾“纵横触破,玉殿琼楼”的畅想,从明朝官员万户的火箭雏形到神五、神六的翱翔蓝天,从发端于1994年的“863计划”到如今的嫦娥一号,我们有理由壮怀激烈:“让月球记住中国人!” 人类为什么要探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9、学院教授焦维新说,把太阳系比作一个海洋,那么月球就是离我们的大陆最近的一个海岛,是我们探索“海洋奥妙”的一个中转站。探月是人类不灭的理想,是我们征服世界的华丽逗点。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契合着汹涌的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方兴未艾。“全球探索战略”“月球基地计划”,这是美国雄心勃勃的计划;建立月球永久考察计划,这是俄罗斯新世纪重铸辉煌的阶段性目标。此外,无论印度的“月球初航1号”,还是日本日前升空的“月亮女神”,探月,已成为地球人太空探索的最强音,我们不会落后,也不容落后。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我们正当的利益诉求。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正如中国探

10、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直言,“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我们利用月球资源的必要前提。探月成功以及以后一系列计划的实现,必将带来的是民生的盛筵。空间技术一旦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前景诱人。数字显示,我国1000多种的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我们为什么要探月?这是国人强烈热情的一次迸发,这是国人浓郁期待的一次释放,这也是国人绵长祝福的温情投照,这更是国人民族情感的强力凝结,这还是国人自尊自信的精彩焕发。 1969年7月20日,人类

11、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我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同样,“嫦娥一号”的华丽升空,既是我们探月进程的温馨一步,也是人类历史的浓厚一笔。当嫦娥翩跹,当欢歌响起,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重温历史,展望愿景。 (选自现代金报) 能力提升 1.通读全文后,请你概括一下中国人要探月的原因。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务必要整体感知材料,阅读时可作标记,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其要点,然后才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参考答案:(1)月球是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海岛,是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一个中转站;(2)当今世界,新一轮探月热方兴未

12、艾,中国不容落后;(3)探月是我们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手段,是我们利用月球资源的必要前提;(4)能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2.文章引用诗句开头,有何作用?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中引用的作用,扣住“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浪漫色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略。 3.科技工作者们把中国的绕月卫星取名为“嫦娥”,有何深意?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对绕月卫星名字深层意义的理解。考生应明确以“嫦娥”命名中国的绕月卫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 参考答案:千百年来,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虽有不同的

13、版本,但都寄托着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想,嫦娥也成为历代人们吟咏的对象。以“嫦娥”命名中国的绕月卫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寄托了中华儿女的美好期望。(其他回答言之有理也可)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一 把机器人带回你的家: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邓国庆 虽然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各种场合有条不紊地做着不同的工作目前还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是,随着近年来实用型家庭机器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预言,若干年后,此类机器人将如同现在的个人电脑一样普及。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处理家庭中繁重、琐碎和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修剪草坪等等。 擦玻璃窗这个活儿,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巴西圣保罗市著名的阿涅比会展中心,其主展馆是一个钢架

14、结构建筑,为了加强采光效果,建筑师将拱形房顶设计成全玻璃结构。如此一来,要想保持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玻璃屋顶的清洁,可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每逢雷雨过后,会展中心工程部就不得不聘请七八名专业清洁工干上一周时间,费时费力。今年初,工程部特地从德国订购了两个专业清洁机器人,代替工人来完成这项麻烦的工作。这两个擦玻璃自动机悬吊在房脊上,沿着房顶的一根根钢架灵巧地上下穿梭,独立作业,仅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全部清洁工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布鲁克斯教授认为,若干年后,机器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会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他在专业杂志技术评论上撰文:“我坚信,机器人今天所处的发展位

15、置就像计算机1978年所处的位置一样,不久的将来,家用型机器人就会进入普通百姓家,它们会帮助主人打扫房间、清洁地板、修理草坪,需要时还可以当门卫看家。”巴西圣保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负责人卡洛斯也表示,大约10年之内,兼多种任务于一身的家用全能机器人就将开发成熟,投入成批生产。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家用型机器人将来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照顾老人。德国一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家用机器人。它不光可以帮主人做简单的家务,如准备餐具、打扫卫生等,而且可以搀扶主人走路,提醒主人按时服药,并能把掉到地上的物体拣拾起来。 对此,卡洛斯表示:“此类机器人具有的传递物体的功能可以帮助某些人,比如说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但机器人绝对不会完全替代真人进行护理工作。”他指出,目前所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只能通过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工作,面对复杂情况,它们不具备识别能力,更不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目前,全世界工程师和科学家仍在深入研究机器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试验所遥控机器研究和应用小组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致力于开发有关程序,使机器人具备与人类思维过程相类似的人工智能。 在谈到机器人的明天时,尤因博士说,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就能像人一样思考,但通过人工智能的研究,它们能够变得更容易沟通、更具独立性、更加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