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290739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3课张衡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张衡传淡泊1淡泊是一种出世的精神。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荣辱贵贱皆如过眼云烟。不沉湎于缠缠绵绵,不迷恋于轰轰烈烈,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亦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达观。淡泊是一种豁达的胸怀。犹如深旷的海洋容得下滔天巨浪、飓风狂澜。不拘泥于人言是非,不追求于利禄功名,视坎途如平地,视困苦如游戏。淡泊是睿智,不迷失于假象,不失真于世故,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是无数次体验锤炼出的对人生炉火纯青的诠释。淡泊是自信,立根身正,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仿佛沧桑巨岩任风霜雪雨巍然屹立。淡泊如云,随风而逝,哪里都能找到怡然的气息,哪里都会留下清新的足迹。淡泊如水,明澈清纯,透视着世间的真假美丑

2、,透视着人间的爱恨情仇。淡泊不是冷漠,不是消极,是灵魂深处的坦然,是反反复复的求索,是无数次情感的沉淀。淡泊不必做作,不必虚饰,是量到质的飞跃,是精神与自然的融合,是返璞归真的境界。2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消极”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不正是为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吗?然而也有一些人,虽然曾经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但在

3、个人荣辱得失面前,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为了追名逐利,他们放弃信仰和人格尊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胆大妄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毁灭,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训何等惨痛!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范晔范晔(398445),字蔚宗,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猎经史,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多才多艺。曾任右军参军、私书丞、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元嘉初,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作。与鲁国孔熙先谋逆,参与拥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谋杀宋文帝,事败遭逮捕被杀。一生著述较多,代表作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后人合称为“前四史”。张衡所处的时代,是

4、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 他们各谋私利,竞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针对这种现实,张衡曾勇敢地给皇帝上书。本文中张衡的为官与科技成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后汉书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史事

5、。后汉书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晔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本书在内容上“贵德义,抑势力;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唯尊独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一)。体例上新创立了党锢文苑独行列女等类传。本书以文采著称于世,其中的绪论和赞尤为突出,作者曾自诩为“奇作”,比之于过秦论。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其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通“圆”2形似酒尊

6、 通“樽”,译为“酒杯”3一时收禽 通“擒”,译为“捉拿”二、古今异义1举孝廉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常从容淡静古义:稳重,举止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4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而细密。5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此指声音激越响亮。今义:激动昂扬;激励使振作起来。6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7衡下车古义:指官吏初到任。 今义:指从车上下来。8上下肃然古义:老实收敛的样子。今义: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征2举3观4致

7、5乃6因7就8发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时天下承平日久当时2名词作动词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递眼色(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妙尽璇机之正 研究透了2形容词作名词妙尽璇机之正 道理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以为奇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二)被动句举孝廉不行(举:被举荐)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三)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未有之也)(四)状语后置句验之以事(现代汉语语序:以事验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现代汉语语序: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现代汉语语序: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五

8、)省略句(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讽议(于)左右(省略介词“于”)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课文主旨本文通过记叙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突出了他一生中辉煌的科学成就,赞扬了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脉络梳理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张衡“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一项是()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衡少善属文连辟公府不就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ABC D解析:选C介绍张衡少年时的学业;说明张衡在文学上精心专为。2下列对第1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9、是()A开篇按照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让读者对他有总体的了解,接着介绍他的文学才能、不平凡的求学经历和渊博的知识。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从正面表现了张衡品格之高、才能之奇。这里采用先概括后列举具体事实的方式来表现张衡志在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C“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说明张衡虽然出身官宦人家,却没有贵族纨绔子弟的骄奢淫逸的恶习,这是他取得超凡学术成就的思想基础。D这一段先介绍张衡的品行淡泊名利,暗示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后介绍他的文学成就“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则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反映出他严

10、谨的创作态度。解析:选BB项,“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是从侧面来表现张衡的才能。二、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3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张衡“科学才能”的一项是()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ABC D解析:选B说明张衡的才能受到汉安帝的赏识;叙述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是前所未有的。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出仕,也只是从事一些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表明其做

11、官的目的不在名利、地位,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B文章详尽地介绍了候风地动仪的构造,写得井然有序:先写材料,再从形状到大小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从外过渡到内,分述内部构造,然后又回到整体构造,涉及外形的下部。C“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叙述陇西地震验证的经过,写得跌宕多姿,有力地证明了地动仪的神妙,点明地震验证的影响和意义,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D从所选文段看出,作者选材和写作详略得当,说明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重点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得特别详尽,而对他创造候风地动仪则介绍得较简略,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解

12、析:选BB项,“再从形状到大小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应该是“再从大小到形状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三、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5下列各句全都表现张衡“政治才能”的一项是()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衡乃诡对而出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ABC D解析:选D表现张衡避其锋芒巧应对;陈述对象是宦官们而不是张衡;叙述张衡在打击河间王势力后,做出明智的决策,恳请辞官回家,却被征召为尚书。6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

13、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阴知奸党名姓”,看出他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一时收禽”,看出他果敢决绝的斗争精神;“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看出他的卓越政绩。B“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为下文写张衡政治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场所,用以反衬张衡的政治才干。“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效果显著。C最后两段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仅选取两件事来写,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他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特点。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的斗争。这样,

14、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强干、形神丰满的能吏。D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写张衡任河间相一段,用语极为简练,且句式整齐,富于气势,把一个干练的政治家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解析:选BB项,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是张衡担任河间相之前的事情,是对当时整个国家状况和当时张衡上疏的表述,交代的不是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1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2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从表达方式上说,本文以记叙为主。第4自然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3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