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289322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 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 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

2、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 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 “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 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 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 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

3、 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 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 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4、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 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 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

5、新。 C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 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 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 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6、。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 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 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 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 的蔬菜、肉蛋、 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 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

7、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 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 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 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 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 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 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8、。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 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 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 落后。 (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 致了中国传

9、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 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着相当大的作用。 (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 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 的节庆习俗,如

10、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适应近代 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 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 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 年 1 月 2 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 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 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 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 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

11、见面礼 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 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 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 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 套“ 大人 ” 、 “ 老爷 ” 、“ 太太 ” 、“ 老太太 ” 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 逐渐采用握手、 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 “ 先生 ” 、“ 女士 ” 、“ 小姐 ” 、“ 同志 ” 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 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

12、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 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 先生 ” 、“ 君” 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 文明仪式 ” 、“ 文明礼 ” ,反映 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 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 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 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 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 余个,于是洋 货消费

13、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 非贵得惊人。 (2)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 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 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1、经济发展,一些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会影响社会风俗变化; 2、传统文化,能深刻影响社会风俗,使之保持

14、旺盛的生命力; 3、政治制度,政体变化取决于指导思想变化,影响风俗传承; 4、教育渠道,人觉悟高,传统风俗会以新的方式和形式传承; 5、军事占领,在异族统治的高压下,传统风俗必然发生变化。 五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政治领域,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 从迷信个人到追求真理。通过思想解放,人们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从盲从走向 理性,树立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观念。 (二)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改革开放后,经过30 年民主政治建设,如今,人们已经 习惯独立地思考、 判断和决策, 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把民主自由作为最重要权利来行使, 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15、 (三)从人治到法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建设,人们学法、懂法、守 法、护法成为社会的风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自觉行 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从按领导要求办事、按经验习俗和道德约束办事彻底转变为依法办事。 二、经济领域,开放、竞争、效益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 从封闭到开放。 改革开放的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开放意识日益增强。 (二) 从计划到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并初 步建立。它带给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竞争。从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政策环境竞争、再到如 今就业的竞争、岗位的竞争,可以说,竞争的观念如影随形。 (三)从低效到高效。改革开放后要增加收入,也须珍惜时间,在既定的时间内,创造 出比别人更多的价值。 随着竞争的激烈,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时间就是金钱, 效益就是生命” 。 三、文化领域,自信、包容、多元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从排斥到包容。 改革开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