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274047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17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26文化生活第6课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高考考点,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发展历程 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雏形)、秦(统一)、汉(儒学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辉煌、在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宋明理学) 近代衰微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 外部原因: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文化面临工业文明的冲击。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重要见证 汉字 文字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轨迹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

2、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我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3)要求 (应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史、哲、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文学

3、艺术 作用:反映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 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科学技术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

4、中华文化的关系 构成:中华文化由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 内涵: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三】),特别提示 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从构成看是整体与部分、从内涵看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具体体现。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

5、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作用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特别提示 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课堂延伸: 综合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1)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

6、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这一点,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者合一的许多描写。以唐朝为例,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及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

7、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司马彪:读汉书五行志)。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

8、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3)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并把它当做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儒家的仁义醇厚,道家的清静超逸,墨家的谨严兼爱,法家的因势严峻,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是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

9、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中国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精华相互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习近平在教科文组织演讲: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

10、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完美是封闭的,缺憾是开放的。 隔阂与排斥往往与蒙昧相伴,开明与包容却总是带来文明之光。,多彩、平等、包容,描摹了人类文明的理想样貌,勾勒出文明交往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

11、深入体察。多彩回答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历史问题,平等消解了“强文化”“弱文化”的狭隘语境,包容则指向了一种成熟的文化心态。包容,是对“多彩”的肯定,对“平等”的尊重,更是文明共融共进的途径。 所以,相对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共存才应是人类社会的出路”。而只有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包容态度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包容行动,才会让“文明的共存”变得更有前景。,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亚洲开发银行率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2011年4月15日, 博鳌亚洲论坛2011

12、年年会开幕式今日上午在海南博鳌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主旨演讲,胡锦涛主席正式提出了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获得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十三五”规划必将是一个遵循社会规律,践行包容性发展的规划,具有权利公平、规则公正,成果共享、共同富裕,利益共容、价值共建三大特征。 “十三五”规划将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人民拥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海南

13、高考)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B C D,C,(2015福建高考)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

14、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B,(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B. C. D.,A,(福建高考) 材料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 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

15、,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答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