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264484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优秀学生寒假必做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故都的秋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凋谢( ) 混混沌沌( ) 椽子( ) 馍馍( ) 廿( )平仄( ) 疏疏落落( ) 点缀( ) 嘶叫( ) 柘( )颓废( ) 落蕊( ) 着着( )答案:dio hn dn chuan m nin z shlu zhu s zh tu zhu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深 混钝 落寞 平仄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答案: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

2、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答案:D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

3、一项是( )A.秋天的倩影 倩:美好。B.不能自已 已:止,抑制。C.何尝不然 然:对,是。D.回味不永 永:久远。提示:C项的“然”应解释为“这样”。答案:C2.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提示:B项把“枣子颗”比作“橄榄、鸽蛋”。答案:B3.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在南方是非要上

4、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A. B. C. D.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容衔接。先是写秋蝉的声音是北国的特产,然后写原因,接着跟南方的对比。答案:C4.作者笔下的“南国秋”,其景象有什么特色?从哪两个侧面表达出来?提示:注意抓住草木、空气、天空、气候的特点来分析。参考答案: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颜色淡,多雨少风。(总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有一点点秋凉。(分说)秋味、秋色、秋意、秋姿,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足。5.“朝东细数

5、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作者为什么要写朝东?作者写出了槐树的动感,这动感来自于哪三方面?提示:“朝东”体现出来的是方位感,因为太阳从东方出来。第二问注意概括其内容。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写的是“早晨起来”。使人联想起它是秋的点缀,落蕊铺满地,扫街的留下扫帚纹。6.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提示:要从作者体现的内容重点来看,作者把全部情感寄寓在北国之秋,因此可知写江南之秋是衬托。参考答案: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

6、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7、。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提示:选择典型的事物作为表达的中心,然后以事件为表达重点。答案: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

8、鸣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觉、_觉和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的特点。答案:听 嗅 触 静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提示:“破屋”中的“破”更显出了作者情感的朴素。参考答案: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4.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提示:重点理解“特产”的含义。参考答案:因为北平处处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雨 前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之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为这灰暗的凄冷的天

9、空为夜色的来袭,或许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的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掩盖地有些憔悴色,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促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着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着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洒落。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从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

10、,像船一样地缓缓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拍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做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翅膀,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

11、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愤怒,对着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做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诧。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他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5.给文中加点

12、的词语注音。(1)啾啁( ) (2)荫( ) (3)隼( ) (4)阜( )答案:(1)ji zhu (2)yn (3)sn (4)f6.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关于颜色描写的词语应如何理解?提示:找出相关词语,理解对比的含义和作用。参考答案:“嫩绿”和“憔悴色”形成强烈对比,“嫩绿”因为尘土的掩盖而变得憔悴,生动而极富形象地刻画出自然界在渴望着雨的洗涤。7.作者在结尾处一改前面轻柔低沉的调子,变得激越起来,和全文很不协调,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结尾处的描写变化预示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参考答案:(1)结尾处的一只远来的鹰的愤怒与抗争、鸣叫与呼唤无不反映了作者的心态。(2)这是一只拟人化的鹰,它身上

13、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然而雨还是没有来,表明作者仍然未能如愿,依然苦苦地等待和追寻。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一幅久旱之后盼甘霖的景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气氛更加沉闷。B.全文既有轻雾般的柔和、梦幻般的朦胧诗情,又有生动明晰的图像,给人一种沉闷而又有所追求的感觉。C.文章通过“雨前”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渴望。D.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咀嚼。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厌倦的感叹,也有积极争取的呼唤。E.本文语言精雕细琢,格调沉郁,但是高雅。意境含蓄优美。提示:文中没有排比的修辞方法,因此A

14、项有误;E项,“沉郁”的说法不正确,应该是“轻柔低沉”。答案:AE深层探究9.古人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若耶溪)天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路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本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试说明原因。提示: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方法,在描写某一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人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当然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静寂。高考链接10.(2010北京高考,2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