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242729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教师配选作业(含解析) 鲁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一般地,人们将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发展道路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据此回答12题。1.大庆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市现在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一阶段()A.初期阶段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2.下列处于成长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地区)是()A.内蒙古东胜 B.山东东营C.辽宁阜新 D.江苏苏州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因而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

2、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回答34题。3.该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胶”“锡”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A. B.C. D.4.目前,该区域正处于()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56题。5.秦汉时期属于长江

3、中下游地区发展的()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6.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是()A.基本协调B.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C.环境污染严重D.生态破坏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几年前,该地开始“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78题。7.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8.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该模式扩

4、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 B.C. D.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经济界人士将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浦东并称为中国东部沿海具有相似战略功能的“三大极点”。据此回答910题。9.三大极点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位置优势、政策优势 B.政策优势、历史基础C.人才优势、资源优势 D.资源优势、位置优势10.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正处于区域发展哪一阶段()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读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112题。11.图中说明,北京市()A.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B.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比重加速上升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扩大12.北京市区域人地关系正向方

5、向发展()A.低水平协调 B.初显不协调C.严重不协调 D.高水平协调二、综合题(共40分)13.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地理条件(格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1:甲图是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示意图(B表示贡献率大小)。材料2:乙图是自然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示意图(B表示贡献率大小)。(1)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大小明显存在东西和南北空间上的差异。请分别叙述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2)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农业产值的变化。在空间差异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引起农业产值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在时间上,从19792002

6、年我国的自然条件中,(填影响因素)引起了农业产值的波动变化。(4分)(3)乙图中M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的地区,请分析其主要的区位优势。(3分)14.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5分)(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6分)(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7、3分)(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2分)详解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解析:第1题,大庆市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发展中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已发展到转型阶段。第2题,山东东营、辽宁阜新、江苏苏州发展时间较早,大多处于转型阶段,而内蒙古东胜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势头较快,处于成长阶段。答案:1.C2.A3、4解析:第3题,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马

8、来西亚的科技力量与国内市场有限。第4题,成长阶段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马来西亚的产业部门逐渐增多,向“制造业带”转化。答案:3.A4.B5、6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经济十分落后,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6题,区域发展初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答案:5.A6.A7、8解析:第7题,根据题干的材料可知,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在开发初期应以能源消费为主,所以高耗能工业比较合适。第8题,该地区的发展模式把企业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另一企业的原

9、料,实现了资源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答案:7.B8.B9解析:“三大极点”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内引外联,地理位置重要;国家在不同时期开发三个区域,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答案:A10解析: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正处于腾飞发展时期。答案:B11.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北京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减少,第二产业呈现大幅度下降,因此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减小;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但增长速度减缓。第12题,区域发展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人地

10、关系走向高水平协调。答案:11.A12.D二、综合题(共40分)13解析:第(1)题,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为深刻,我国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分布,西部与东部地形不同;自西向东,距海远近不同,水分条件不同。在南北方向上,纬度不同,水分热量条件不同。第(2)题,读甲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3)题,影响工业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是资源条件,本题应主要说明南方地区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答案:(1)东西差异的原因:我国东部主要为平原、丘陵,位于季风气候区;西部为高原、山地,位于非季风气候区。南北差异的原因: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

11、2)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气候(变暖)(3)有色金属、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丰富。14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优美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第(4)题,仔细对比左右两幅图片可得出,该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运输方式增加,线路密度增大等。第(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大,对环境影响明显,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使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地

12、租低,环境污染小。第(6)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到具体措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郊,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出现环城公路。(5)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