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242487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备考演练经典化 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连云港模拟)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集簿载: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材料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A“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B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C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D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解析:该题考查西汉的地方管理制度。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郡下包括县、邑、侯国,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只是分化诸侯国,并没有废除分封制;侯国属于郡的下辖单位,二者不是平行关系;材料仅展示了东海郡的行政单位设置,没有与其他郡进行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答案

2、:B2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A实现了国家统一B开始实行郡县制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解析:“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是符合史实的,但与材料含义不符。答案:C3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

3、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解析:由知州“三岁一易”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排除A;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排除B、C。答案:D4(2011深圳模拟)根据下面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权结构()A元朝B宋朝C明朝 D清朝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由所学知识可知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元朝的政权机构。故选A。答案:A5(2011南通模拟)“(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

4、,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包括宣慰司的设立,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B6(2011沈阳模拟)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5、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汉代监察职权主要由御史大夫行使,其地位仅次于丞相。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这一演变过程,证明了监察制度逐步完善成熟。答案:D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解析: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选拔的主要依

6、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答案:D8(2011潍坊模拟)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被简选入阁,在皇帝左右,参议朝廷政务,成为皇帝的参谋。此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但这时的阁臣由于职位低下,秩皆五品,秉处政务虽有皇帝的支持然而其权力却远远不及六部。”以上材料讲述的是()A汉代察举制 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根据“入阁,在皇帝左右”“成为皇帝的参谋”“职位低下”“不及六部”可判断是内阁制。答案:C9(2011宝鸡模拟)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7、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的内阁大臣制约着君主的权力,B符合题意;由“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可知A说法错误;由“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可知C、D说法错误。答案:B10(2011宣城

8、模拟)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由“改察举之制”可知材料是关于察举制改革,张衡上疏强调察举制推行至今二百年,“必先孝行”,反对改变这一选官的标准。他认为孝、廉是“本”,章句是“末”。答案:A1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

9、A明朝的内阁大臣就是宰相B明朝宰相虽无相名却有相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称为“内阁”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了内阁大臣如同汉唐宰相一样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明太祖时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大臣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内阁大臣具有票拟等大权,因而在皇帝的支持和亲宠中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措施是()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康熙帝设南书房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设军机处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

10、判断能力。根据材料说明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而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殿阁大学士强化了皇权,但内阁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统治时期,故排除。康熙帝设南书房和雍正帝设军机处都强化了皇权,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2:材料3: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国史新论(1)据材料1,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

11、其弊端。(5分)(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2加以说明。(8分)(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材料3的观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第(1)问材料突出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第(3)问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即明清时期专制皇权高度加强,学生可通过再现明清时期皇权加强的史实说明。答案:(1)辅佐君主,位高权重。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2)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专权。(3)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14阅读下列材

12、料,回答问题。材料1: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2: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2分)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6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3)概括材料2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3、该观点提出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第(1)问“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时必须“人、门兼美”。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变”。第(2)问分析积极作用要从政治、文化方面入手。如政治可从政府人员、效率角度分析,文化可从风气等方面入手。第(3)问材料2指出科举制度造成人才的缺乏以及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设学堂,而设学堂关键在于废科举。分析原因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如政治应结合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结合旧制度的弊端以及人才的需求入手。答案:(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2)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或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于公平公正。(3)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