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4224475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2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50编号混凝土质量通病(全)(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质量通病混凝土质量通病 混凝土工程施工时,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不能根除,在施工时 只能进行防治,就从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面进行探讨。 1、蜂窝 1.1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 蜂窝状的窟窿。 1.2 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 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

2、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 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 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 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 115h,沉实后再浇 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 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较深蜂窝,

3、如清除困难, 可埋压浆管、 排气管, 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 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2.1 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 筋外露现象。 2.2 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 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 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 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 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 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

4、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 板应浇水充分湿润, 模板缝隙, 油毡纸、 腻子等堵严, 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 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 表面作粉刷的, 可不处理, 表面无粉刷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 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3.1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 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 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

5、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过厚, 下料过高, 振捣器振动不到, 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3 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 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 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 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4、露筋 4.1 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 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

6、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 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 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 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4.3 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 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 灌高度超过 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

7、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 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 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 12 或 12.5 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 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 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 5、缝隙、夹层 5.1 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5.2 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 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

8、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 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 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 缝处浇灌前应先浇 50 一 100mm 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 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 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

9、掉角 6.1 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6.2 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 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6.3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 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 混凝土应具有 1 2Nmm2 以上强度 ; 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 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

10、袋等保 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7.1 现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7.2 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 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 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 痕 7.3 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

11、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 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 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 ; 在浇筑混凝土时, 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 12Nmm2 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8.1 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8.2 产生的原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 ; 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 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

12、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 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 8.3 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 石子粒径、 级配、 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保证计量准确, 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 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 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 的管 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

13、结 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处理 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五)砼施工 (五)砼施工 1、配合比选用 以混凝土满足和易性、凝结时间等为施工条件,以混凝土符合强度、耐久性 等质量要求为原则, 配合比设计由商品砼厂家完成, 并由项目部试验室通过复核, 结果达到设计和施工要求后,报送总监办中心试验室进行验证,待验证合格后再 确定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20mm180mm,以保证混凝土具 有可泵性,坍落度的经时损失控制在 20mm/H 之内。各种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水泥:根据砼配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收缩性小、和易性好和节约水泥 的

14、原则,选用硅酸盐或普硅水泥,用于工程结构的水泥应符合国家标准,且应附 有制造厂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告等。水泥进场后,按照规范要求,经自检并报中心 试验室抽检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2)粗骨料:选用连续级配 525mm 的碎石。 (3)细骨料:选用长江芜湖段中粗砂,该砂具有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 洁净的优点,砂率控制在(3842)%左右。 (4)水:采用饮用水。 (5)外加剂:选用泵送剂,具有提高砼强度,增加砼流动性的功效。 2、砼浇注 浇注砼前,应先把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污垢清理干净,由现场质检工程 师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等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合 格后方可浇筑。在浇注混

15、凝土之前,先将混凝土面洒水湿润。 混凝土采用地泵泵送入模,水平分层浇注,每层浇注厚度不大于 30cm。同 时应在下层砼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上层砼。在浇注过程中,如混凝土倾落高差 超过 2 米时,应采用设置溜槽或串筒的工艺进行施工,防止出现混凝土离析。 砼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其振捣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操 作,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 1.5 倍,同时振动棒应垂直插入下层 砼 510cm,每一部分须振动到该部分砼密实为止,即砼停止下沉、不冒气泡, 砼表面实现平坦、泛浆为止;振动完毕后振动棒应边振边徐徐提出,同时应避免 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 在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过程中,

16、项目部技术员及现场施工人员应随时观察模板 的连接有无松动、拉杆是否均匀受力,并用铁棒等工具轻敲模板外部,听声音来 判别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是否密实。 3、混凝土的施工 首先将索导管封好,不能让混凝土或砂浆流入管内,造成以后清理麻烦。塔 柱混凝土的分段以爬模高度(即灌注高度)进行分段, 斜拉索索导管可能在此次仅 能填筑部分,剩下的待下节段浇筑混凝土时才被完全填筑。 灌注混凝土时必须注意:索道管安装就位后,不能撞击索导管及索导管定位 支架(劲性骨架),不能设置任何拉缆在索导管及索导管定位支架上,总之索导管 固定后,不能受任何外力的影响。 浇筑混凝土时, 分层不能太厚, 因为锚固区钢筋较密, 同时还有预应力孔道。 灌注的速度不能太快,振捣时,振动棒不能碰撞到索道管的任何部位。必须专人 监管此部位振捣, 并做好记录, 绝对保证该部分混凝土不出现漏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