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213927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定义 不溶性微粒是指生产及应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杂质。其粒径在1-50um之间。是一种不溶于水,肉眼看不见的存在于液体中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微粒的种类 粘土微粒:吸附能力强,可吸附重金属,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尘埃微粒:烟尘、粉尘等; 有机微粒:病毒、细菌、真菌孢子、碎屑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棉纤维、玻璃屑,输液中微粒的来源,生产过程中微粒污染 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 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洁净程度 生产工艺标准、卫生管理、人为因素,中草药注射液采取特殊的提取生产工艺,药液中存在大量的不溶性胶体微粒,输

2、液反应较多。,临床准备及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切割安琣的方式和步骤不当:每支安琣可产生一万个微粒,一经进入人体无法消除.,抽入注射器的空气对药液产生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会与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胶塞的橡胶微粒脱落:污染率高达56%-73%,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液中2um的微粒增加5-7倍,5-10um的微粒增加20-27倍;,输液、配液时环境对药液产生污染:空气中的尘埃、纤维、细菌可随排气管进入药液。滴注40分钟后病房输液中的污染微粒是实验室的601%,输液后剩余药液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达71% 。,操作人员违反临床输液和注射无菌操作规程,也会对药液产生污染,输液和注

3、射器具可引起微粒污染,聚氯乙稀塑料袋每袋(500ml)约含有150万个微粒; 带胶塞的玻璃瓶含有10-40万个微粒;,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粉剂溶解不全 溶媒的改变 药物分子和葡萄糖分子相互吸附作用 输液中ph值的影响,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 小针剂比输液剂中的含量高15倍 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微粒显著增加 添加药物的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时间: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微粒也多 存储条件的变化:温度、湿度、避光,输液微粒的危害,血管栓塞:引起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

4、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血栓形成和静脉炎:最小毛细血管直径6-8um,引起血管内壁损伤,血小板粘着;,肉芽肿形成:侵入肺、脑、肾等组织,循环障碍,致癌 引起热原样反应:,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且不是暂时性存在,而会对机体产生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甚至直接危及生命。,输液微粒的预防,药液生产环节的控制 洁净的生产环境 采用净化水源 控制原材料的净化质量 加强生产管理规范,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含量的规定,中国药典96版规定,每ml输液中10um的微粒不超过20粒,25um的微粒不超过2粒。,药液配制过程中的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人具,一次性使用,把好药液配制关,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正确抽吸药液,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临床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 避免加药时使用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合理用药,注意配伍,严格控制加药种类,注意配伍禁忌; 配制粉剂充分振荡,完全溶解后方可加入液体中。,建立药物配制中心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的微粒污染,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普通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20um,滤过率约80%,精密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3um,滤过率约95%。,独立终端过滤器:独立包装,可与无终端过滤装置的普通输液器连接使用,也可直接与注射器相连,用于静脉推注时微粒滤过首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