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

上传人:阿**** 文档编号:144208606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0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高考一轮考点一遍过分项解析逐一击破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雅安高三测试,24)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2.(2020合肥高三测试,24)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

2、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3.(2020南充高三测试,24)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4.(2020绵阳模拟,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3、 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5.(绵阳一模,24)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6.(博雅闻道高三第三次质量测评,24)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A.使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B.使“天下

4、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C.导致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D.有利于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7.(马鞍山三模,24)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8.(盐城模拟,1)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9

5、.(内江一模,24)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10.(南宁一模,27)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A.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B.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C.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D.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11.(南充一模,24)晋侯封桓叔于

6、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12.(乐山模拟,24)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推动了文化认同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成都五校联考,26)(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

8、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8分)(2

9、)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1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5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与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统治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古人喜欢用“周公制礼作乐”来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响区域大大拓展,这与“分封制”的大规模推行密切相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刘芃、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

10、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1.【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说明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2.【答案】B【解析】 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说明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故选B项;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不是“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说明是影响而不是决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统治阶级与民众的关系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排除D

11、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排除D项。4.【答案】A【解析】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排除B项;“从未”说法绝对,排除C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

12、于暴政,排除D项。5.【答案】B【解析】“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属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6.【答案】C【解析】据材料“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可知受封的领主在其领地有很大权力和独立性,最后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权力过大而不是有效管理地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一家”的认同感,排除B项;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但材料没涉及,排除D项。7.【答案】A【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

13、,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材料中“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体现了分封制,“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反映了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故选B项;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间争霸,排除A项;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兼并战争,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晋国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未涉及与其他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9.【答案】D

14、【解析】“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这反映了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辛被立为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夏朝时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说明“家天下”制度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内容不符,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10.【答案】B西周和魏晋时期反映出宗法制具备政治功能,明清时期宗法制推动商帮的发展说明其还具备经济等社会功能,故选B项;材料说明宗法制在不同时代发挥着不同的功用,未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排除A项;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传承是宗法制继续发挥作用

15、的关键,排除C项;材料中明清时期强调宗法制的经济功能,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卿大夫,“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得出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将周的文化向全国推广,促进全国范围内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雅乐”的推广并不能实现全国思想的统一,排除B项;夏商周不存在中央集权问题,排除C项;宗法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排除D项。13. (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