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4207047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的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针灸的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针灸的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针灸的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针灸的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的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的基础知识PPT(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的基础知识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针灸的基础知识,一、腧穴 二、刺法 三、灸法,一、腧穴,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 腧穴的命名 部位 作用 地貌天体 动植物等 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自然标志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法 简便取穴法,二、刺法,刺法亦称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二、刺法1、针刺的工具:砭石九针现代针具,1、针刺的工具 砭

2、石九针现代针具,二、刺法,2、针灸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 消毒,体位,二、刺法,3.毫针刺法,二、刺法,3.毫针刺法 (1)、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的腧穴。,进针法,进针法,(2)、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直刺 斜刺 平刺(横刺) 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3)、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

3、感应。,(3)、行针 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等。,(4)、针刺补泻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将针反复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作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作为补法。 平补平泻:进地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5)、留针与出针 留针:当毫针刺入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

4、将针留置在穴内一定时间者称为留针。 出针:就是在针刺完毕后,一手固定穴位,一手持针,用捻转或直接向上提针等手法将针拔出体外。,3、异常情况的处理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滞针: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5、,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3、异常情况的处理 弯针: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断针: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血肿:

6、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4、针刺注意事项 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尽可能采取卧位 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均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病人,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返回,三、灸法,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艾卷灸 温针灸,艾炷灸,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二

8、、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针灸治疗,针灸的治疗原则 古人对针灸的治疗原则曾作过深刻的概括,如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阴阳阳证宜针用泻法,或用疾刺法或刺出血。阴证宜用补法,用灸,宜留针。 表里表证针灸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 寒热寒证可用留针或用补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热证宜疾刺出血,用泻法,不用灸法。 虚实虚证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实证针用泻法或出血,以泻实邪。,配穴处方原则 近部取穴 远道取穴 随证取穴,常用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坐骨神经痛,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