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

上传人:阿**** 文档编号:144206093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卷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高考一轮考点一遍过分项解析逐一击破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点详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应掌握“读”、“找”、“比”三要领。一、读:读文审题,明确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角度与区间。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抓住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理清文章为论证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其次,读文时应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下列重要词句:(1)体现文章论题与论点(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键词句;(2)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诸如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标示年代、时间、数据的语词与概括性词语

2、,段首句、过渡衔接句等);(3)有助于理解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语等。再者,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单选题型,务必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或“属于”还是“不属于”的。简答题型,务必看清问域指向。二、找:紧扣问题,仔细查找信息,准确定位,谨慎筛选。根据选项表述的信息,回视原文,找寻相关信息区间,比如上文、下文,本段、它段,或是所涵盖的若干段;厘清选项信息表述的层次要点,从原文中找全信息点以便精确比对。查找信息时,可以借助角度性标志词与结构性标志词,以便理清层次、辩明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差别。角度性标志词是指文本论述的角度,如是什么、为什么、

3、怎么样等(应注意文中的设问句及其之后的论述);结构性标志词是指表明论述层次、段落结构、过渡衔接等思路展开的词语(诸如“例如”“总之”“因此”“此外”“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与之相反”等类词语)。三、比:文题比对,细心检验选项表述信息与原文之异同。将试题的选项、题干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判断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与原文所述的相关信息吻合。若选项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长句,可将其拆分成若干分句,分析其句间逻辑关系(可充分依据关联词来判定逻辑关系),检验各分句表述的信息及其句间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符合。【典例引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

4、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

5、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的致死率为34.5%。科学防治,既要有科学的认识,也要有科学的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教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

6、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摘自科学防治,让各项举措更有力有效)材料三:据新华社电,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感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由北京大学领衔的科研团队17日在美国细胞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介绍,他们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成功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抗体有

7、望用于新冠治疗药物研发和短期预防。(摘自新冠治疗药物研发 两中国团队有进展)1下列对“冠状病毒”相关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冠状病毒可引起感冒、中东呼吸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较严重的疾病。B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人感染此病毒后轻者发热、咳嗽、导致肺炎等,重者呼吸困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传播速率与SARS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相比超高,故致死率相对偏高。D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许多症状可以处理。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

8、疫情防控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确诊病人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B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科学防控是一项需要各方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的系统工程。C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要对重点场所和密闭的交通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才有可能做好疫情的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D中国科研团队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中和能力,将有可能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3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做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端午节的起源,其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

9、上古时期,一般称为“五月五日”,专称“端午”,则可能较晚。有人认为“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原来的端五节选择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也有人认为因周历建寅,即以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这两种说法,可能都缺乏说服力。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曾著有风土记一书,记载各地习俗,其书已轶亡,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其中载有风土记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岂三十年端五之义别有见耶。”或许,“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

10、摘编自方铭楚文化与屈原,人民政协报2020年2月24日)材料二: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等。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之一。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相沿成习,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夏至节。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合农事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

11、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摘编自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材料三:关于端午的起源,一是屈原,一是介子推,又一说暗示这节日是起源于伍子胥的,还有说是起于越王勾践的。以上四说究竟那一说可靠,或都不可靠,暂时不必管。我们应注意的是传说的地域分布,四分之三(屈原、伍子胥、勾践)属于南方,这和竞渡与吃粽子两个主要节目的地方性正相符合,因为竞渡与粽子的先决条件,显然是多河港与产稻米,而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再就三说看,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属于吴、越的(伍子胥、勾践),而铸水心镜的扬州,也属于这个区域,这点消息也是值得玩味的。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

12、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详细的论据,等下文再陈说,暂时我们只想借它为出发点,来再测验一下端午与龙的关系。如果我们能证明吴、越与龙有某种不可分解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拟定的前提,即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的前提,便果真可以成立了。(摘编自闻一多端午考,神话与诗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4下列材料中对端午名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一般称为“五月五日”,“端五节”之所以叫

13、“端午节”,是因为五月为午月,也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B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风土记一书,记载了各地习俗,也明确记载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C作者根据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上记载内容推断,“端五”变为“端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D古人认为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端午的起源 ,说法不下十种 ,其中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说法。B古人以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兴,希望能在这一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C作者认为,关于

14、端午起源说法即便不可靠,也可以用来作为推测的依据,并得出端午最早起源于吴、越之地的结论。D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后来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节才渐渐传播到各地。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关于端午起源的基本观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祥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遙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你会融合

15、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审美体验,它总是与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审美特征相关联,而非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不同于一般经验,审美体验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征”“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节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材料二: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艺术家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