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整理]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4197648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4.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语言学概论》[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语言学概论》[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语言学概论》[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语言学概论》[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整理](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word可编辑语言学概论讲义提纲导 言一、语言学的性质、特点(一)语言学的性质、性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对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任务: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二)语言学的特点、研究的领域广、与多种学科交叉举例二、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简介)有关语言学史方面的内容可参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赵世开著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HA堪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岑麒祥语言学史概

2、要等。(一)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训诂学(主要是解释词义) 尔雅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今本共19篇。开头3篇是汇集当时古书中的同义词,用当时较通用的一个词(字)去解释。其后的16篇是按词义分类,分别解释。类似于今天的类义词典。尔雅不仅成为后来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也是辞典学、词义分类学和类书的开山之作。扬雄方言(西汉末)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今存13卷。方言汇集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

3、范围,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情况很有价值。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的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人树立了优良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东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备的字书。原书本文14卷,叙目1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解说部分共133,441字。书中所收文字以小篆为主,而把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的注释,一般先讲字义,再讲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当时已通行的“六书”为理论基础去解释每个字。说文解字第一次把汉字(小篆)按形体构造分出偏旁,首次把汉字按部件拆开;首创部首编排

4、法,是汉字检索的一大发明。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字典、辞典、字源、语源、语法规范的综合性的著作,对后来的文字研究有奠基意义。音韵学(研究汉字读音及其发展) 三国魏朝李登撰写的声类是我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韵书,据说此书约唐代中叶后佚失。全书共10卷,收字11,520。声类按宫、商、角、徵、羽五声分类,注音用反切法,并附有简略释义。陆法言切韵(隋)隋朝陆法言等人编著的切韵是音韵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可以说它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切韵全书共5卷,收字11,500个,原书已经失传。据唐朝写本韵书考订的切韵总共分193韵,分韵的标准除了韵母本身的差别外,还考虑到声调因素,同一个韵母声调不同也

5、分成不同的韵。193韵的分配是: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切韵到了唐代,更名为唐韵,除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么变化。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地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陈彭年广韵(北宋)宋朝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编撰广韵,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增广修订切韵、唐韵而成,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收单字26,194字,为唐以前音韵、文字、训诂之总汇。全书共206韵,分为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每个大韵之内又分为若干个小韵(即同音字组),每个

6、小韵的首字注释之末注有反切及该小韵所收字的字数统计。全书约有3,790个小韵,即3,790组反切。所收的26,194字均有注释。广韵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了中古(从南北朝到宋末)的语音系统,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也是研究汉语语音的最重要工具书。()印度传统语文学吠陀(Veda)(前十五世纪、梵文)巴尼尼(Pnini)梵语语法(又称八书,约成书于前四世纪。它对梵语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总结出3996条规则,提出了词类、词根、词缀、词尾、元音、唇音等概念。)()古希腊罗马传统语文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等对语言问题的争论保留在公元前4世纪柏

7、拉图的对话录中。柏拉图在克拉底洛篇中主张名称是由事物决定的,就是说名称与事物是有本质联系的,他是个本质派。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个坚定的约定派,他主张名称由习惯决定,就是说名称与事物的关系是人为的。这场论争持续了很多年。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将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类,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亚历士多德将词分为“名词”、“用词”和“系词”三类,并提出了“格”和“性”的概念。后来,亚历士多德学派进一步提出“八品词”概念,即将词分为静词、动词、冠词、代词、前置词、副词、系词和连接词。(古希腊)第欧尼斯特拉克斯希腊语法(约前三世纪)该书是研究希腊语法的第一本著作,对后世的语法研究产生过

8、重大影响。书中将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这种分类沿用了近千年。(古罗马)罗瓦论拉丁语(前一世纪)该书是罗马时期语法研究的代表作。(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同时采用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历史比较法)来研究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对应规律,从而拟测语言的亲属关系的语言学,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所谓历史比较法就是把相近似的语言或方言互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借以确定它们的共同来源和历史发展的一种方法。(岑麒祥语)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拉丁语成为唯一被研究

9、的语言,拉丁语作为科学和天主教教堂的用语已成为死语,只在书面交际中使用。同时,由于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圣经被译成各种文字,这使人们注意到拉丁语以外的所谓“世俗语言”。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提高了欧洲各民族的自觉程度。拉丁语的地位不断下降,活的语言一步一步地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用“俗语”写作的人越来越多,研究各民族活语言的学者也逐渐多起来,各国的经验语法相继诞生。例如:德语语法(1451);匈牙利语法(1539,埃尔德希著,);法兰西语法(1562,拉米伊);斯拉夫语法(1648,西莫特利斯著);英语语法(1653,乌尔利斯);斯洛文语语法(1656,齐扎尼)。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

10、了非希腊罗马传统的语法分析,如:阿拉伯语语法、希伯来语语法、秘鲁语法、巴西语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多明我会(拉丁名 Ordo Dominicanorum,又译为道明会,亦称“布道兄弟会”。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各会的“灰衣修士”,加尔默罗会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教士胡安柯伯(Juan Cobo)于15921593年间写了一本汉语语法,这是迄今发现记录在案的最早的汉语语法著作,可惜未能保存下来。1682年,该会教士瓦罗(Francisco Varo)用西班牙文撰写成华语官话语法,后由其学生石振铎于1703年用木板刻印发行,这是第一本得以传世的

11、汉语语法著作。17世纪在法国就出现了以阿尔诺(A.Arnanld)和朗斯洛(Cl.Lancelot)为代表的普遍惟理语法学派,也叫“波瓦雅语法”。其代表作为普遍惟理语法,是在巴黎郊区的波瓦雅(PortRoyal)修道院里编成的。全书约为四万字,于1660年出版。这是一部专门从逻辑角度研究语法的专著,其特点是注重语言结构的共性。他们认为语法的基础是人类的理性思维,这就是所谓的“理性主义”。17、18世纪欧洲学者对语言起源和普遍语言(哲学语言)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当时的一些大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洛克、莱布尼兹、孔狄亚克、卢梭、赫尔德等人在探讨知识起源的问题时都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笛卡儿、莱

12、布尼兹、法国的梅桑纳、英国的达尔格奴斯、威尔斯金都对“普遍语言”的问题感兴趣,他们都曾提出要创造一种语言,使它同数学一样通行于世界。这种设想后来在柴门霍夫等人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和其他国际辅助语方案中得到了实现。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Humbbldt,17671835)研究过巴斯克语、美洲语言、埃及语言、梵语、汉语、日语等,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他的著作论爪哇岛的卡维语在他去世后才刊行,其中的前言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他说,民族语言具有本

13、民族的精神特征,用特殊方式来实现本民族关于语言的理想。语言有比较完善的和比较不完善的,但是“即使是最野蛮的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受到谴责或轻视,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原有的创造语言的能力的表现”。洪堡特把世界语言(除汉语外)分为屈折语、粘着语和综合语三种,但是他说一切语言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三种成分。他认为梵语每一个词都结构紧密,是最发达的语言;汉语虽然在单词方面没有语法形式,却给人以深刻的庄严感。1785年,在印度东印度公司工作的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W.Jones)发表了论文梵语与欧洲语的关系,他认为:古代梵语和欧洲古代的许多语言在语法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并推断这些语言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历史来源。

14、琼斯的论文拉开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1808年,德国诗人史勒格尔(Schlegel)在他的论印度人的语言与智慧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他认为:欧洲的许多语言间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另外,1811年,俄罗斯出版了一本未署名的小册子论梵语和俄语的相似。这些文章的发表,虽然没有使历史比较语言学真正形成,但它们告诉人们,语言研究并不仅仅是用来解释意义,进行外语教学的,语言本身也大有学问。19世纪欧洲的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标志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葆朴(F.Bopp)、德国的格里木(J.Gri

15、mm)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1814年,拉斯克在他的论文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1818年出版)中,研究了日耳曼语,认为它们跟斯拉夫语同出于一个“原始语”。在比较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法系统,尤其是代词和数词。这篇论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1816年,葆朴在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中,通过寻找动词的原始词根,证明印欧语有共同的来源,从而促进了比较语法的发展。后来,葆朴又出版了三卷本的巨著梵语、禅德语、阿尔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格里木1819年的德语语法和1848年的德语史奠定了日耳曼语历史比较研究的基础。在德语语法1822年的第二版中,继承和发展了拉斯克的理论,系统地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辅音具有一致性,后来这种一致性被人们称为“格里木定律”。19世纪70和80年代,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语言学界中形成了一种新思潮。其追随者对葆朴、格里木、史勒格尔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批人的代表是卡尔布鲁克曼(Karl Brugmann,1849-1919)和赫尔曼奥斯特霍夫(Hermann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