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及反思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19041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及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及反思FONT size=3 湖北航天中学小学部 杨俊华 情景说明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描写的是关于鸟儿和树深厚友谊的童话故事。全文语言朴实无华,通过四次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读为本,力图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想象童话角色的心理,继而能够在读中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并且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师:小鸟儿和树是多年的好朋友。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请你找一找,做上记号并读一

2、读。 指名读有关“好朋友”的句子。 师:让我们再来读书,看看哪些地方能具体体会到它们是好朋友,请你把让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再放声反复读几遍。 。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听他的朗读,你感觉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我感觉到它们都特别不想让对方走。 生2:我觉得大树的心情此时虽有些失落,但它也很期待小鸟再给它唱歌的那一刻的到来。 师:假如你就是那棵大树,你能以第一称的方式来读出你当时的心情吗? 生2:我试试吧! 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就要离开我,飞到南方去了,我的心里好失落。走之前,我对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吗?” 鸟儿说:“

3、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目送着小鸟离开,我是多么希望能早日再见到他啊! 教学反思 诺瓦利思说:“人的心灵有着比内心世界及其要求更高的东西。这就是自我感觉、兴奋的感觉性。”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他们自主选择受感动的地方来读一读,说一说。这一自主选择,满足了个性和阅读的需要,这样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还为创意性朗读打下基础。在学生说出不同于别人的感受时,教师顺势引导他试着换一种人称表达方式来朗读。通过创意性的朗读,学生对大树与小鸟分别时的心情体会更深了,对他们友情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而这些都为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做了铺垫。 片断二 师:“天

4、天给树唱歌,”说明它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有这样的好朋友,你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很快乐。 生2:我感觉很幸福。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几句话吧!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向我们传递,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教学反思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切忌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的模仿读,这样的朗读指导是十分空洞,苍白无力的。课文都是来自于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在感情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再让他们把此时的心情读出来,才会有

5、一种“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片断三 四人小组分角色演读小鸟与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 师:刚才这组同学的表演,你觉得谁演得比较好?或是哪个角色你能演得比他们更好。 生:有一个角色我能演得比她更好。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1:我觉得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它们也是朋友,所以语气应该是有些伤心的。 生2:我来演一演大门。 师:她演得怎么样? 生3:她演得很好。瞧它那傲慢、冷漠的样子,好像这棵大树跟它没有关系似的。 生4:大门它瞧不起小鸟的问题,觉得本来就应该把大树拿来做东西。 生5:它对这种事见得多了,一点都不同情树。 师:你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演一演吧! 教学反思

6、朗读要让学生动情就应抓住易触动学生情感的地方,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去体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心弦的情感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学生在共鸣中动情,情动而辞发。此片断通过演读对话,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体验中产生多样的解读,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也在诵读中得到张扬。 片断四 师:两个“看”字似饱含着鸟儿的千言万语。假如你是这 只小鸟儿,你会对树说些什么? 生1:树啊,真的是你吗?你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生2:我的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 生3:大树,永别了

7、,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歌了, 我以后还会寻找别的火柴的踪迹再为你唱歌的。 师:两个“看”字流露出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眷念。让我们把这深厚的友情一起歌颂吧!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面对的文本,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而这正是学生重新进行建构头脑中“第一文本”的重要因素,以期待视野或既有的经验对空白结构进行填补,把不确定之域具体化,从而形成二者视野的融合。这时的文本不再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自由填补、解释、建构的框架。因此,好的教学不是引导学生去看文本里有些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里所没有的东西。此片断中,教

8、师利用文本略去了鸟儿在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真性告白,而后再朗读有关段落。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内涵感悟加深了,朗读也自然是情真意切,水到渠成。而且在这种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的中心,他们通过对话感悟文本、交流体验,获得新知,而朗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教学中,我采用了创意性朗读、迁移理解式朗读、角色体验式演读和在想象中朗读等形式,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与文本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

9、中体验,在读中品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自由王国而非教师思想的橱窗。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共同创造充满阳光与诗意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开心乐园! 专家点评 翻阅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此案例,作者充分利用文本中角色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特点,以对“朋友”一词的切身感受为情感的激发点,以自主选择读、分角色读、角色移位读、以评促读等多种方式,较好地展

10、现了教师指导感情朗读的过程。 指导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如何在文本中角色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之间架一座共鸣的心桥呢?杨老师恰当地选择了“好朋友”作为情感体验的切入点,“朋友”一词的亲切感、快乐感、幸福感、需要感、兴奋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随后的“找一找”“读一读”“悟一悟”等语文实践活动便有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态势。教师还用语言创设了“朋友话别”“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本中的角色。此时教师再以“假如你是那棵大树”“假如你是这只小鸟”的角色移位的方法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是声情并茂,更具真情,更富情趣,文本的对话也就有了生命的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