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82295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凌源中学2019-2020 学年高一4月月 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50 分钟, 15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 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 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 生死的人, 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 感觉、 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

2、人那里。一个 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 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 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 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 由于各种信息载体 ( 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 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 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 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 进 行交流

3、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 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 ,实际上, 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 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 为在中世纪, 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 来“文艺复兴” ,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 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 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 “文化”。 “人”

4、是会消失的, 但“文化” 保留下来了, 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 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 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 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 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 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 体的东西。 当一个新的生命

5、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 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 所以文化具有 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 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 人生态度等, 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进一步说, 文化的传承, 也同样包含了 “社会” 的传承。 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 父母、 社区结构, 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 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 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 建的,它总是要基

6、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 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 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 文化的生与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有删改 ) 1. 下列关于 “ 文化 ” 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 欧洲的 “ 文艺复兴 ” 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C. 一个人可以 “ 不朽 ” ,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D. 文化是

7、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 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 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 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 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3.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 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 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 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

8、界的认知。 D.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 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 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 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 发事件, 进入应激状态。 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 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 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

9、、适应性的, 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 人格越是强健者, 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 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 忑不安, 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 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 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 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 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

10、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 挫败、内疚、 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 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 染 SARS 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 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 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 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 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

11、中国全科医学2003 年 07 期,杨蕴萍由SARS 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 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 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 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 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 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 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 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

12、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 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 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 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 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 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 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 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

13、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 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 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 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 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 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20 年 2 月 6 日) 材料三: 面对

14、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长时间、 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 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 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 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 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 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 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 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

15、,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 缺少统一管理, 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 防控形势的演进, 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 “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 复性危机干预” 。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 化事实, 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 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 信念、 信心为指引的社

16、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20 年 02 月 11 日) 4. 三则材料对 “ 应激反应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 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 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 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 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5.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 项是( 3 分) () A.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 负面情绪。 B.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 爱。 C.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