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闻2.1:常考题型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80874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新闻2.1:常考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新闻2.1:常考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语文:新闻2.1:常考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新闻2.1:常考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新闻2.1:常考题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新闻常考题型 【2018 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 2017 年高考考查特点: 传记淡出,新闻调查成为热点。课标三套试卷均考核了新闻调查。 二、 2018 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2108 年新闻调查还应是重点考核的内容,主要考核信息筛选与整合,统计图表的分析,观点的 对比,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等。 教案 【2017 年高考考点定位】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

2、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 pk】 考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点睛分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 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 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2 考点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点睛分析】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力避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新闻事件的确定,离不开 作者独到

3、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 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善于 从上述方面人手,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把握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点 3: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点睛分析】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 价值和影响,首先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 取向来确立。其次确立文本固有的价值,对文本价值的阐释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 的社会生活作出。最后,把文本固有

4、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 相互影响作出判断。 考点 4: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点睛分析】 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试题一般明确指出了鉴赏评价的这一特色。但对 这一特色的深度把握仍然要以对同类文本的共同特点的认识为基础,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和独特的 表现形式而进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把握某种特色在文本中的具体表 现,然后对其表现的合理性,即为什么这样表现作出判断,最后,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判断这样 表现有什么价值 考点 5: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点睛分析】 文本的深层意蕴指隐

5、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 本深层意蕴的探究,一方面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进行,另一方面要结合文 本的具体要素(包括内容要素和形式特点)深入分析。这样,就形成了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多 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对文本的深层意蕴作出判断,并提出问 题。然后选择探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逐一发掘,分析论证。分析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探究的 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时代与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 方式,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等等。 考点 6:探讨作者的写作

6、背景和写作意图。 3 【点睛分析】 人生价值指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所持的判断,集中体现在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 理解方面。时代精神指特定时代的人们呈现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文本是淋一定时代社会 生活的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涵。阅读这些文本,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 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性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 值追求。 考点 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点睛分析】 一个文本与同类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的疑点和 难点。对这些疑点和难点的探究,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

7、,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 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 分析优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学案 一、【 2017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 4 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 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 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

8、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 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 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 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 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 ,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 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9、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 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 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 5 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 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 道已经以 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 此卓越的

10、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 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 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 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 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 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

11、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 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 根据材料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 度的基本情况。 C 2011年,在 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 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 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

12、攀升。 6 E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 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 的不同。( 4分) 【考点定位】 7.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8.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9.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二、【 2017 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 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 焚烧,产生

13、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 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 “放 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 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 完全没有效果。 7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

14、垃圾。可 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 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 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 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 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 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 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

15、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 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 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 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 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 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 8 度的

16、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 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 50 9% 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 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 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 成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